佛經大啟示呂應鐘著/1992年出版,1995年再版,2001年三版, 書本型已絕版

       《目錄》

大啟示一:進入佛經之前

    思考佛教的若干偏失

    追尋原典的重要性

    《長阿含經》的世紀記錄

大啟示二:新世紀的開始

    宇宙結構大啟示

    地球生態大啟示

    不明飛行物體大啟示

    異次元時空大啟示

    異次元生物大啟示

大啟示三:時空的存在

    異時空星球

    宇宙人的生活狀況

    星際戰爭的描述

    地球毀壞和形成

    地球上古史的描述

大啟示四:新思想的啟示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宇宙旅行

    從佛學乘的本意探討宇宙飛

        船的真實性(上)

    從佛學乘的本意探討宇宙飛

        船的真實性(下)

    科學も宗教も幽浮1

    科學も宗教も幽浮2

    科學も宗教も幽浮3

    神秘大探索的啟示1

    神秘大探索的啟示2

    神秘大探索的啟示3

大啟示五:待深思的問題

    佛教與科學的交集

 


 

 

 

 

 

 

 

 

 

 

 

 

 

 

 

 

 

 

 

 

 

 

 

 

 

 

 

 

 

 

 

 

 

 

 

 

 

 

 

 

 

 

 

 

 

 

 

 

 

 

 

 

 

大啟示一:進入佛經之前

如果只認為佛經是宗教訓誨,只教人修身養性;佛經沒談到宇宙萬事萬物,那就太偏頗了。因為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說出日月運行軌道,以及月球盈虧現象,佛陀也提過黑洞的宇宙理論,更提出現代天文現象上的時空奇點。如果都不知道這些,只認為佛經是宗教教誨書籍,那麼應該仔細閱讀這本書,因為它將為大家打開前所未有的宗教科學新啟示。

這本書曾在1992年12月以《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為書名第一次出版,當時在佛教界及企業界產生不小的回響。其一是南懷瑾老師的十方禪林佛學研究部邀請我去演講二個下午的「佛經的宇宙觀」。其二是靈鷲山道場一位法師(當時未請教法號)來電話讚賞此書,並希望我也能以新啟示的觀點重寫《華嚴經》及《法華經》。其三是高雄財團法人亞鐳慈善會請我去深入解說,並希望在靈學與宗教研究方面能密切合作。其四是當時慶宜證券公司在王伯鑫總經理的安排下,和70多位金融界人士談佛經的宇宙觀。其五是在台北市軒轅講堂連續舉辦講座數週。

可見,在廿世紀末以宇宙生命學新啟示的角度詮釋佛經是現代人可以接受的,而且顯得很重要,這樣也如同幫傳統佛教打開一扇新的窗子。因為自從佛經傳入中國二千多年以來,沒有人用科學方法寫這樣的一本書,它不僅是《阿含經》的現代詮釋,更是佛經新視界的開拓。

第一次出版的書已絕版多年,仍然有不少人在詢問此書。於是在因緣之下,於1995年12月以《佛經 vs 宇宙人》為書名重新出版。仍然是一本好銷的書,也有不少宗教團體邀請我去詮釋經典的宇宙深意。2001年,百善書房以《阿含經大世紀》三度出版,似乎這本書有冥冥中存續的指示。然而,這個版本也在銷售數年後成為絕版書。

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四度出版,以《佛經大啟示》重新和讀者見面,必有其深遠的時代意義。因此,我祝福有幸閱讀本書的人。

思考佛教的若干偏失

佛陀教法,廣闊無垠,教義淵深,內容複雜。從時間上說,佛法流傳迄今有2540多年。從空間上說,佛學弘布東半球,並擴及西半球,留下萬卷以上經典。如此宏博的佛學,不僅使初學者難知其要,也使研究者莫衷一是。若只接受一宗之言,非難他宗,會被一家學說所囿,而無法知佛學全貌。佛教經典原為印度古老的梵文,從東漢明帝迄今,經過歷代華梵高僧大德譯成漢文,多達1萬5千卷,可稱得上是中國翻譯史上最大工程。

《大藏經》是一切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為經、律、論三部分,稱之為「三藏」。「經藏」指聖人之言,是詮表佛陀的教法,也是佛陀傳揚道理的說法紀錄。「律藏」指規定比丘及比丘尼之出家生活而宣說的教誡,也指弟子的生活規範。「論藏」指用問答方式,將佛陀的經說加以詮釋,此「論藏」並非佛陀的教誨,也不是佛陀所言,而是弟子及後代高僧演釋的著作。

目前學佛者,絕大多數是學「論藏」,其次是「律藏」。學得最多的是後代的著作,較少「直接」研究佛陀的原始經藏。而佛教教義,一般又知分為「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二類,其實佛陀在世時並無大小乘之分,一切經典都是佛意的表現。而向來認為小乘佛教修行是以自利為主,思想屬多元的實在主義,偏重科學性;大乘佛教修行是以利他為主,思想屬一元的理想主義,偏重哲學性。

由於小乘教義是以巴利文為依據,是阿輸迦王時代東南亞各國發展時流傳下來的,現盛行於錫蘭、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地。而大乘教義是以梵文為依據,是迦膩色迦王時代向北方發展,傳入西藏、中國,再東傳韓國、日本等地。所以,中國佛教屬於大乘系。所以自東漢以來,只尊大乘而輕小乘,只研究大乘而排斥小乘。

這是中國佛教數千年來的損失,也因此使許多學佛之人不知佛典中有極科學的內容,誤以為佛典都是清修的人生哲理而已。這是中國佛學的重大失誤,遺憾至今,佛教界也無法更正,致令失誤下去。本書就是要提供讀者前所未見的「原始佛經」內容,加以闡述,提供接受啟示後的新觀點,讓現代的全球華人大開世紀眼界。

追尋原典的重要性

流傳至今的種種佛典,往往所說不能完全一致,甚至由於古代譯文的拙劣,使後世之人無法流暢的研讀。因此使得現代佛學家對數量龐大的「大乘經典」也抱著懷疑的態度,而埋首於佛學史的研究,想由其中得到圓滿的答案。

然而被全球佛學家咸認為是原始佛典的佛經,當推「小乘經典中的《阿含經》」。「阿含」Agama是原意是「法歸」,就是「萬法所歸也」,原本是佛經總名,後來只被用在小乘經典。《阿含經》有四部,稱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在此先提出一些觀念來討論佛經的存在背後實相。第一,所有佛經都不是佛陀在世時記錄的,通通是在佛入滅後,其弟子所追述,以及往後教徒所闡述的。第二,所有佛經當初都沒有寫本,只是用口持誦而已。佛入滅後數月,才有文字先後寫出。

因此,學佛之人是否會感到「心茫茫」﹖因為在古印度,認為用文字寫下來是對佛的不敬。但我們想想,只用口傳,失誤必大,句子顛倒情況必多,如何令人對佛經信服呢﹖因此,要研究佛經,必須研究原始經典才對。我並非排斥三藏中的「律藏」和「論藏」,而是認為「經藏」最為重要,而且以最原始的《阿含經》為本,才能領略佛陀教法的本義。

佛陀入滅於2月15日。當時大弟子摩訶迦葉(Maha Kasyapa)在葉波國,聞佛滅而速返。在葬了佛陀之後,想到:如果不集結師尊的教誨,使之流傳,而利眾生,不久都會消失無跡。便在摩竭陀國阿闍世王(Ajatasatru)的支持下,於6月27日開始結集。當時參加結集盛會的有500弟子,因此史稱「五百結集」,也稱為「第一結集」。

結集的方式是:公推精通佛法的聖者阿難(Anada)和優婆離(Upali)分別誦出經律,經五百弟子審定,加以編集。結集時用極莊重的儀式,極複雜的程序,求大眾徵信。摩訶迦葉為上首,優婆離結集《律藏》,也就是今日所見之八十誦律;阿難結集《經藏》,也叫《法藏》,《阿含經》就在其中。

由於阿難是佛陀的從弟,十大弟子之一,以多聞第一聞名,且擔任佛陀侍者達25年之久,記性最強,因此結集最重要的《經藏》大任非他莫屬。於是阿難登上高座,迦葉問:「《法藏》中《梵網經》何處說耶﹖」阿難回答:「王舍城那蘭馱二國中間王菴羅絺屋中說的。」迦葉問:「因誰而起﹖」阿難答:「因修悲夜波利婆闍迦及婆羅門陀多二人而起。」

如此問答本起因緣之後,阿難便開始誦出師尊在世所說的內容,所以所有佛經的首句一定是「如是我聞」,指阿難個人所聽。誦一段之後,五百羅漢次第認可,或加以研討修正,方才記錄下來。如此這般,誦罷一經,才能再誦他經。一切誦畢,加以編纂,遂成為流傳的定本。這就是《阿含經》的由來。可見,《阿含經》是一切飭佛經之首,是佛陀最原始的教義,當然稱之為「法歸」。

佛滅後100年,佛教的東方系統和西方系統,為了戒行的不同看法,產生紛爭,便召開第二次結集會議。再經過100年後,阿輸迦王為防止教派內的異議和混亂,便選拔比丘1000人,做第三次結集。佛滅後400年,迦膩色迦王時,又召比丘500人,做第四次結集。由於歷經400多年了,流傳各地的佛教聖典愈來愈多,內容愈來愈廣,以致部帙浩瀚,汗牛充棟,形成現今的《大藏經》。

由此可見,第二結集之後的經典,都是不同時代的比丘個人心得,不是佛陀的原始教義。我們要研究佛學,就應當回歸原始教典才對,因此,本書直接打開最原始經典《阿含經》的內容,不用後世後代不同比丘的闡敘文字。

我國自隋唐以來,學佛者只宗大乘,視小乘為低下,使列在小乘的《阿含經》束之高閣達千年以上,實在可惜。其實真正欲治佛學者,必須專研《阿含經》,因為它是佛滅後四個月第一次結集而成,全是佛陀的說法,必然是最重要。而其他佛經大多是後世文學作品,因為我們比較《阿含經》和後世的文字表現,就可以看出《阿含經》的文字比較樸實,並無太多形容詞。而且,佛教的根本原理,如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皆空、業感輪迴、四念處、八正道等,《阿含經》中都有詳細說明。可見,《阿含經》實為萬典之宗。

《長阿含經》的世紀記錄

《長阿含經》是《阿含經》的首部,共有廿二卷,約廿一萬字,分為四分。在第四分中有名為《世紀經》者,分十二品約七萬多字,正是佛陀在世時所宣揚的宇宙事物,極為科學。

《世紀經》為姚秦時代北印度迦濕彌羅國的沙門(指出家修行佛道的人)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兩人共同翻譯的。竺佛念為甘肅涼州人,當時的翻譯界大師。但《世紀經》又有別譯,稱為《大樓炭經》、《起世經》、《起世因本經》等三種。

《大樓炭經》約五萬多字,是西晉沙門法立與法炬兩人合譯的,但史上都不知此二人之詳細氏族資料。他倆的譯筆趨於簡拙,且並未全譯,許多梵文嚕囌之處,均用節譯方法帶過。

《起世經》約七萬多字,是隋朝時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所譯,文義較流暢。

《起世因本經》也是隋朝時天竺沙門達摩笈多所譯,譯筆與前者差不多,也較文雅。

為了寫作本書,仔細比較上述譯本,最後決定以《起世經》譯文為主綱,參酌其他譯本略作補述。但經名及品名依原始意義總合使用,不限何經所列。因此,本書對《起世經》的現代詮釋是超脫八股的舊佛典譯名,以現代人易懂的方法擷取之,不表示對佛經不敬。

《起世經》的十二品內容如下,括弧內所附為原經及他經別譯,而本書不用者:

        瞻部洲品第一(閻浮提洲品):說明天地形成和敗壞、生命所居星球、三千大千世界。

俱盧洲品第二(鬱單曰洲品):說明大地上的生態。

轉輪王品第三(轉輪聖王品):說明飛行皇帝轉輪王事蹟。

地獄品第四(泥犁品):說明八大地獄十六小地獄狀況。

龍鳥品第五(諸龍金翅鳥品):說明兩種生命生活方式。

阿修羅品第六(阿須倫品):說明另一種宇宙生命狀況。

四天王品第七:說明四大天神狀況。

忉利天品第八(三十三天品):說明不同宇宙時空狀況。

戰鬥品第九:描述忉利時空和阿修羅時空的天界戰爭。

三劫品第十(三中劫品、劫住品):描述刀兵、饑饉、疾疫時的狀況。

末日品第十一(世住品):描述世界末日景象。

天地成品第十二(最勝品、世本緣品):描述宇宙轉壞後的景象,日月科學紀錄,以及地球人的演進。

本書就以《長阿含經》的《起世經》為本,將原始經典裡極繁雜的描述去蕪存菁,讓讀者得到新的啟示,洞悉一下佛經中竟然會有極多宇宙描述。而本書所用的注釋文字是以天華出版社出版的《佛學大辭典》四巨冊為要,必須嚴謹。

從下一頁起,各位讀者就要接觸可到前所未有的佛經啟示大境界。因此,請你現在清除心態上的偏頗、清除腦袋中的雜質,以及一切魔障。不要固執自己以前的所見、所聞、所知。用認真的態度翻閱。不管如何,都可以讓你好好進入宇宙的奧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