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宇宙生命智慧              呂應鐘 著

    

言:真實不虛的深層了悟

 

一九八○年代起,研究者由於深深涉入宇宙生命學種種現象之探討,接觸到美、日等國用不同學術角度詮釋之宗教書籍,使我對佛典與聖經產生由科學理論切入研究之極大興趣,因此多年來一有機會,就涉獵若干宗教經典,二○年來,思想更具圓滿,真正領會到另一高級層面之終極真實意義。

聖嚴法師(1999)曾表示,「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研究佛經的學者及專家,可以把佛經講解的十分詳盡,但自己本身並不一定能夠從中得到無我無相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增長。」這真是至理名言,研究者經由多年多次包括不同宗教的靈悟體驗,完全知曉聖嚴法師這段話的精確內涵,這也正是傅偉勳教授的「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1]型中最高的「終極真實層面」(傅偉勳1993),那是來自宇宙的智慧,光是具備人間知識是無法想像得到的。此外,王智益教授[2]以物理學的成就加上親自實修的體驗來闡釋佛法,發表二十餘篇佛學科學方面學術性論文,其中《從不二境界理念敘述心經含義》與《由現代實驗數據探討佛家六道輪迴存在問題》的思想正與研究者多年來不斷累積的心得相同。再加上接觸到日本人高橋信次[3]的全部著作,發覺到國外也有超越智慧的真理宣揚者與我有同樣的看法,遂更加肯定個人經由體悟與了解得到的智慧是不孤獨的。

十多年來,研究者一直有若干不同於市面宗教團體的思考:

一、凡是曾真正深入研究佛教經典的人,應該能體會佛教的原始教義是相當簡單而且生活化的,其重點在

指導眾生提昇智慧得到解脫,易言之,佛教本來應該是「主智」的宗教,是重視眾生開悟的修行,以及強調覺悟自度,並不是現時我們所看到的只注重在祈福、消災、膜拜、加持、超渡、放生的宗教。真正以嚴格的眼光來衡量,當今的佛教已經失去佛陀一再強調證悟覺性的本懷。

二、二千五百四十多年前,跟隨佛陀的弟子之普通知識相當貧乏,今日任何一位小學生的常識,都要比當年佛陀的弟子要豐富得多,因此,佛陀絕不會用艱深的語言,對弟子講解宇宙生命學道理,佛陀所講的內容應當符合淺顯、生活化、提升認知能力,而且因材施教,同樣的道理對不同根器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解說。然而現時詮釋佛教經典教義的人士或是宗教哲學學者,習慣使用一般人看不懂的深奧文字與學術言說的理論來解釋佛經,使得聽講的人產生深奧就是高明的錯覺。故當今佛經詮釋方法已經失去佛陀的教育目標。

三、凡是任何一種思想之興起,都必然會與當時的政治、社會、制度、文學等背景息息相關,而其創新的思想都是當時文明背景的產物。如果研究者無視於思想起源的歷史背景與創作者的心路歷程,應當無法確切掌握整個思維模式、內涵與真諦,只能淪為以各自不同的認知做表面文字的解說而已。現時是否有不少人淪入此種思維模式?一般人是否只能無知地隨這些表面詮釋的人舞文弄字,值得警惕。

研究者在研讀諸多宗教經典時,總會浮現出不同於傳統解經者(法師、牧師、神父等)的另一層內涵,導致研讀《聖經》後撰寫《聖經真相》(1999),研讀《長阿含經起世經》後撰寫《阿含經大世紀》(2001),而在研讀《心經》後,內心有所感悟,令我從最新的宇宙科學理論與生死學探索主題進入心經核心思想,以最新宇宙發現與理論撰寫這本《心經宇宙生命學》,研究者相信這些都是高層生命體對我的安排,因為研究與寫作過程中實有多次靈悟,指導研究者的方向。

因此真正內行的人士就會體悟到這是一本完全不同於傳統解經方法的心經研究論著,又能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出版,實帶有極高的劃時代意義,識者更當能由其中讀出不同之心得,相信研究者所詮釋的內涵真的是如心經句子所言:「真實不虛」。只是不知當今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知此境界?

[1] 傅偉勳教授認為生死學應涵蓋「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包括:(1)身體活動層面;(2)心理活動層面;(3)政治社會層面;(4)歷史文化層面;(5)知性探索層面;(6)美感經驗層面;(7)人倫道德層面;(8)實存主體層面;(9)終極關懷層面;(10)終極真實層面。

[2]王智益教授於196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所長及教授等職,曾發表物理方面國際性論文60餘篇,在中國哲學、道學、佛學方面體悟極深,亦曾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著有《物理與佛學》等書,熱衷於科學佛學的弘揚。

[3]高橋信次先生從10歲起就累積了深刻的靈的體驗,後涉獵電子工程、物理、天文、醫學等現代科學,對人類心靈與肉體的關係有精闢獨特的理解,經自己的探究發現靈魂輪迴轉生的事實,此後著作《心靈的對話》《生死的覺醒》等13部著作,配合演講藉以宣導人心的偉大。1976年果如其事前所預言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