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智慧>>>>>>

   

用河洛音唸道德經

呂應鐘

 

    我在整理各種版本的老子著作時,發現用河洛音(閩南音、客家音)來唸這二千五百年前的經典,更能顯出文字的優美與奧妙,而且,也才能體會老子用字的精準。例如: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y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用北京音唸當然也能體會原意,但是「微」「希」「夷」三個字唸不出韻味,改用台語發音,就立時令人讚嘆,三個字都是以「一」為底音,會講台語的人唸唸看,是不是要比普通話北京音有韻!再看這一段話: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

            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目盲、發狂、行妨、口爽、耳聾」五種狀況,用北京音唸沒有什麼韻味。改用台語音調唸唸看,「盲」「狂」「妨」三個字音調完全相同,而「爽」的音也相同但發四聲,「聾」以現代台語發音為「郎」,也許在老子時代發音為「隆」,那麼,這五個字的音調完全相同。

    而「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一句,「腹」與「目」是相對用語,北京音沒有任何關聯,用河洛音唸就有相同的尾音。可見,老子當時遣詞用字相當精準,而且也注意對韻。

    本人不是專門研究老子思想的學者,只是有點不同於哲學界的看法而已,才疏學淺,不知道在本文發表的200397日之前,研究老子哲學的學者,有沒有人提出要用河洛音唸《道德經》的創見?

 也許,改用河洛音研究老子思想,會有全新的感受與成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