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by呂應鐘


 
 

一、無意識

十九世紀末,少數科學家開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探討人類的無意識心理。一八五六年,實驗心理學奠基人馮特(Wilhelm Wundt)首次提出「無意識推理」問題,可惜他後來未繼續研究下去,因為他認為心理學應該只研究意識,因此埋頭於意識經驗而拒絕研究靈魂,導致當時充滿心靈成分的心理學變質。

繼之建立「無意識推理」學說的是赫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他的理論認為在有意識的推理中,「人皆會死,某人是人,所以他會死」,人們依據此經驗,原本是有意識的推理,後來由於聯想和重複,而轉變為無意識的推理,可以不假思索地知道某人會死,因為這種推理是大腦在知覺中迅速且自動地完成的。也就是說「無意識推理」來自意識推理,來自意識的習慣化。(劉耀中, 1995:35)

榮格認為心靈結構是奠基在無意識體系中,他說自我意識就是每個人具備的「我(I)」的感覺,以「自我」或「我」為中心,這是從無意識生命成長起來的。從嬰兒期對周遭的事物沒什麼記憶,到了青壯期,我們的熱情、思維與美麗的夢想都是從無意識而發生的,那就是心靈的部分。他認為原始人能感覺到生命的脈動,相信對生命發生影響的東西,所以會參加各種巫術的活動。(Jung, 鴻鈞譯, 1990:14)這些活動也都是發生於無意識狀態。

無意識源自於傑內(Pierre Janet)所說的「優秀意識」、「劣等意識」。而由佛洛伊德提出並應用於心理治療,但因佛氏執意堅守十九世紀後期的科學理性主義,起初以生物學觀點來思考意識問題,認為無意識只是存放意識棄置物的記憶倉庫,但最後他認為即使不是現實的事,即使是某人幻想中如夢幻般主觀的東西,在心理上也會有極大的影響,他認為那是由過去的記憶組成,其中心為性慾。

榮格的觀點則較超前,可以說屬於二十世紀甚至屬於未來。他本來接受佛洛伊德認為古代經驗是存在於無意識裡的過時形式,但他自己因經歷許多心靈事件,確認無意識是屬於生命的本質與內在。Jung, 劉國彬等, 2001:22)因而反對佛洛伊德對無意識的看法及結構的理解。

榮格的看法是正確的,用超心理學觀點言,生命的本質與內在就是靈性,因而無意識就是靈性的層次,榮格用「母體」來說明無意識是意識的基礎,具有獨立性和創造性,也是所有無法被自我認識的心理過程。他認為所有非意識的事物全為無意識。(秋山智子, 1970)由於榮格對西方和東方哲學都很重視,其思想指向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以及無意識心理學的結合。(劉耀中, 1995:29-30)因而產生獨創的重要概念:集體無意識,為前所未知的神祕的無意識理論開創出意義和地位。

榮格談到人類所經驗的一切都有心理面向的成份,甚至肉體的疼痛也是經驗的一種心像,這也就是所謂的有些疾病是因果病的緣由。他認為我們的感官印象加諸於自己的是一個佔有空間的難以把握的對象世界,而感官印象的重要成份是心像。這心像構成我們的直接經驗,因為只有它們才是人類意識的直接對象,如此方有了心理學家能夠找到的一種心理的實在,此觀念是現代心理學最重要的成就。(Jung, 鴻鈞譯, 1990:20-23)

榮格在與佛洛伊德的友誼告終之後,正是對無意識意象迷戀的起始點,開始思考「人是怎麼看待無意識的?」認為每個人所做的判斷都是由其人格所定。之後榮格開始注意到「心靈能量(Libido)」,並將之視為具有物理能量的精神類似物,且是一種意含較廣的能量,可被量化和測量,與「生命原力」這個哲學概念有密切關係。

榮格認為無意識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精神領域,它是「一切潛能的發源地」。(Jung, 1977:109)確實如此,因為個人無意識是每個人最深層的意識,它是與靈界有關一種連繫,一般把它想象為一種具有自我生命力的流動狀態,它的活動是自發、獨立的。「無意識的領悟和有意識的心靈一樣,具有意向、直觀、感覺和思想。」(Jung, 1969:256)。榮格相信「無意識的心靈有時可以被假設為充滿智慧和果敢,它要比實際的意識洞察力更為優越」。(Jung, 1969:45)當然如此,這句話將靈界的本質說得極為清楚。

他對無意識的內容作了如下定義:

 

            無意識是……我所知道的,但此時未想到的一切事物;我曾經意識到、但現在

            已忘卻的一切事情;我感官所感受的、但未被我意識心靈注意的一切事情;我

            感覺、思索、記憶、需要和做的非自願又不留意的一切事情;正在我心中形成

            、有一天將出現在意識中的東西。(Jung, 1969:185

 

榮格認為,因為無意識是人的意識不可能把握的,因此人只能從無數象徵中以及從人類心理經驗事實中去窺測無意識心理結構。這種把握不是精確科學意義上的把握,故應注意避免各種理論、概念、術語在歷史上所形成的偏見與混亂。(Hannah, 李亦雄譯, 1998:179-180)

而且某些純粹個人的主觀經驗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潛在經驗,因為它們是靈魂本質固有的一部分。不過這種體驗是科學方法論中的一種革命性方法,一種觀察事物的新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須證明他自己的體驗是真實的、其他人也可能具有的;無意識是一種可證明的確然的心理實在,但它有自己的風格和語言,即普遍性的意象語言和符號象徵。(Jung, 1961:195

在個人意識以及它背後的無意識相割裂的基礎上,存在著集體無意識,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是一切具有意識的生命的宇宙源泉。在集體無意識的深處,沒有個人或文化上的差異,沒有分裂,它是非二元性的原始統一領域,由它每一個體都與他人聯繫在一起。(Moacanin, 江亦麗等譯, 1999:112)此也說明了靈界(集體無意識)的存在是超越人類一切認知,而且與每個人都有關聯。

人的無意識還容納著從祖先遺留下來的生活記憶與行為模式。人一生下來就具有適應環境的心理機制,這種本能的、無意識的內容一直還保留且活躍在成人的行為模式當中。它並不能意識到自身的內容,就像人在做夢,或處於不正常的時候,它會浮現在意識表層,但我們不能稱它為幻覺。我們也不能否認它是知識的重要來源。(楊文王, 2000:45-58

無意識概念僅限於指那種受到壓抑的或被遺忘的內容狀態。佛洛伊德雖然看到了無意識這一概念具有古老和神話色彩的思想形成,他仍然賦予無意識以完全個人的特性。對此榮格稱之為「個人無意識」。但這種個人無意識有賴於更深的一層,它並非源自個人經驗,也非從後天中獲得,而是先天存在的,這更深一層的意識,榮格稱之為「集體無意識」,其為無意識的深層結構。(楊文王, 2000:45-58

榮格認為無意識就是歡樂和解脫的根源,任何靈修的人都在追求此種解脫,它也被體驗為一種極樂的境界,這種最高的意識境界被稱為「徹悟」。但其中還存在著各種不同等級的意識,這些意識的基礎宛如佛教的阿賴耶識[1]alaya-vijnana,所藏識),它是一切意識的源泉,是普遍心(universal mind),它貯藏了自太初以來的各種原始形式和經驗,當它被相應的環境和聯想喚醒時,潛在的內容就會出現在其他意識中。

一九○六年,一位精神病患者向榮格描述了一些奇怪的象徵和荒誕的景象,榮格對這個夢百思不得其解。四年後,榮格讀到一本古希臘莎草紙書對類似的象徵和景象的描述,是不是那位病人早先讀過這本書而對榮格隱瞞了呢?但是,這種可能性並不存在,因為他被關進病院時,莎草紙書尚未被發現,而他向榮格講述那些幻覺時,莎草紙書亦未被破譯。也就是說,那些幻象從來不曾在他的個人意識中出現過,因之不可能是因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了的內容。事實上,那是他所不知道的古老的象徵。(劉耀中, 1995:45)此種存在就是集體無意識。也就是說這位精神病患其實不是精神病,而是在夢中與靈界接觸,看到超過他認知的靈界景像。

二、集體無意識

榮格對心理學最傑出的貢獻,就是他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理論,認為它遠離歷史傳統,好比眾人共同聯想的神話般,是精神的一部分,屬於全人類所共有的經驗記憶。與此形成對照,個人無意識包括被壓抑和遺忘的個人經驗,主要以一些原始意象來呈現,如聖母、聖子、聖嬰、或英雄等。這是通過他自己和他病人的夢和幻覺,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覺所提出的理論。

榮格視個人經驗是精神的一個層次,他稱之為個人無意識 (personal unconscious),它包含了個人完全忘記了的、或有意無意地被壓抑的全部材料。(Jung, 1969:42)因此,榮格區分了個人無意識(即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之間的差別。他把客觀精神稱為非個人的、超越個人的或集體無意識。

他論證道:「這個概念並非是一個純理論的觀念或哲學假設,而是可以靠經驗為依據來加以證明。」(Jung, 1969:44)他把集體無意識定義為唯一依賴遺傳、不依賴個人經驗(這些經驗在某一時刻曾經在意識中出現,然後及從意識中消失)而獨立存在的心理要素。

集體無意識是分析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然而很難解說給一般人明瞭,因為大家都陷於唯物的思維裡。榮格本身在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解釋集體無意識時也煞費苦心,最後只能拿鳥類歸巢的本能來做比喻。不過榮格的定義非常模糊,「本能」這個概念與是非善惡等二元論無關,是活動於生物學上的東西,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則是兼具了是非、善惡、黑白、時間空間等所有對立事物的兩方,非常超然的存在。總之,他認為單方面的意識無法捕捉到實體,須透過各種現象面來推測。

  佛洛伊德不否認人類或動物身上具有先天性的本能,這些本能對個人心理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本能只是一些具有動力或刺激性質的遺傳因素,遍佈各處,有非個人的特徵,並且經常不能升達到意識之中。它們是一種有具體形式的動力,不管是意識產生之前或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們一直在追求著其內在固有的目標,所以形成與原型酷似的形態。這就是所謂的「本能行為模式」,它與集體無意識是有區別的。而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是一種經驗的性質。(楊文王, 2000:45-58

有人由於不信靈界的存在,而認為榮格的想法具有抽象學的味道,但是榮格本身極力否定,他表示身為科學家不希望與抽象學相提並論,應該視為從現象面獲得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一般人若試圖把佛教的「徹悟」概念與「集體無意識」或更高的意識概念進行比較時,就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因為這些概念不屬於唯物的,它也有層次上的區別,所以產生兩個不同的範疇思想:一方面是哲學和形而上學的範疇,另一方面是心理學的範疇。

集體無意識貫穿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也是其理論的重心,它是由意識表層向內的結構探討,不失為一個層層分明的剖析方式。而在集體無意識的深處,或在超越意識的頂點,榮格與中世紀基督教的神秘主義大師埃克哈特(Eckhart)和密宗大師們的意識相匯合。(Moacanin, 江亦麗等譯, 1999:114-115)這也說明了古代大師們的體悟與榮格的認知是相同的,它才是真正的存在。

  集體無意識是心靈(Psyche)[2]的一部分,它與個人無意識不同,不像後者那樣可以歸結為個人的經驗。構成個人無意識者主要是一些我們曾經意識到,而因為壓抑或遺忘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會在適當時機出現在意識中,只是一般人未察覺。

花蓮省立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悟師,對無意識的鑽研很深。他說佛洛伊德把無意識分成「本我」「原我」「超我」的架構過於簡單,也有人提出「防衛機轉」,以為這種屬於思想上的調整,就足夠解釋我們的心靈現象,這些其實是不夠的。(楊文王, 2000:19-20

他認為無意識記錄了我們生命的歷程,可以看成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他分析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包括靈魂、光體、指導靈、輪迴、投胎。他在形容深度催眠中各種創傷和能量狀態原型時說:人回溯到童年,有童年創傷。在數百年到數萬年前,就是若干前世的輪迴階段,有前世創傷,這時有靈魂發生。往前進入大光體,裡面有大大小小的光體,感覺溫暖、行動開朗、愉決、幸福、有活力,在臨床病理上是屬於燥症時期(M-state)。在數十萬年到數千萬年前是屬於無意識情結的階段(N-complexunconsciousness complex)。這段時間含有重度創傷、負向情結、思考困難、動作緩慢。在一億年前到數十億年前的階段,有較高的喜悅和明亮的感覺,斷斷續續出現負向情緒和能量低落狀態。再往前數百億年前,呈現意識寬廣,擁有高能量,是一種同體大悲、天人合一的偉大境界。在進入千億年前有一個宇宙大爆炸[3],形成宇宙創傷,有局部能量的失落及負向情結。

榮格注意到所有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通常都包含著神話的主題和宗教的象徵,因而得出如下結論:

 

我們的直觀具有徹底的個體性,我們認為它是唯一的經驗主義的精神(即使我們再把個人無意識作為補充)。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集體的、普遍的和非個體性的第二種精神體系,它在所有個體中都是同一的。這種集體無意識不是個別單獨地發展,而是被繼承或遺傳。它由先天存在的形式(原型)所構成,成為意識的第二層次,並賦予特定精神內容以確定的形式。(Jung 1969:43

 

個人無意識主要是由各種情結加上後天的經驗記憶經過壓抑沉澱在意識深層所構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架構主要是「原型」,其內容為原型意象。無意識豐富了意識,意識又照亮了無意識。這兩個對立面的融和結合,使認識增強、人格擴展。榮格主張,只有當這一過程不受外界控制、不受治療學家干預,自然地產生作用時,才能最完滿地完成。(Moacanin, 江亦麗等譯, 1999:69

榮格曾打了一則妙喻,說明意識和個人、集體的無意識的關係,就好比孤島和其周圍汪洋的關係一般。這塊露出水面的島嶼代表清明的意識,而隱在水中的島嶼則是個人的無意識。再更深一點,在海島的最底部,就是海底,而隱在水底的陸地則使這個島嶼跟其他的海島相聯;這象徵集體的無意識,它影響著全體人類。

        榮格覺得這則比喻最重要的部分是岸灘上潮汐進退的區域,他將此區域比喻為意識的「陰影」區域  意識與無意識交界的昏暗地區。有些壓抑的暗流會湧上陰影區,浮現到清醒的意識及經驗之中,因此疏導遭受抑制的情景與意識化合為健全的結合體,是心理治療的目標,也是聯繫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

        這個比喻也可以用大乘佛學「識」的觀念來印證。識共有八種,稱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種即一般所謂的五種感官知覺,也就是榮格比喻的「露出水面的島嶼」;第六種可解為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自我意識」,也就是ego。前面六識都是屬於意識的層次。第七種與個人無意識有相似之處。第八種阿賴耶識則是集體無意識。

        阿賴耶識有時又意譯為「藏識」,意即其能夠合藏諸法(各種幻覺及世間萬事萬物在意識及感覺中的表現)之「種子」(原型)。《成唯識論》卷三引經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南朝時著名譯經家真諦所譯的《轉識論》說:「(阿賴耶識)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棲處;亦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之處。」可見,其性質正相當於蘊藏著種種原型的集體無意識。

        對於集體無意識觀點,榮格最後得到結論:在人的心靈世界裡存在著一個神話創作層面,它不僅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所共有,也為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共有,這個層面就是集體無意識。它是一個客觀的事實,而且是一個使心靈事件充滿活力的事實。這個結論相當重要,它已極為清楚的說出心靈世界(靈界)的存在事實。可以說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理論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常若松, 2000:132)可惜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心理學界並沒有真正的體認。但是筆者相信在二十一世紀,東方宗教將與心靈科學相融合,印證更多宇宙理論,而使得榮格理論大放光芒。

註釋:

[1]阿賴耶識意指各種幻覺及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在意識和感覺中表現,其性質相當於蘊藏種種原型的集體無意識。說明白點,就是最高層次的靈性存在,也就是人意識到十法界中最高境界的佛的存在。

[2]心靈(psyche)是指包含意識、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概括性名詞。也是心理作用、意識與無意識的全體總和。集體無意識有時被稱為客觀心靈(objective psyche),因為它不是個人的。Psychology就是研究psyche的學問,所以「心理學」應該譯為「心靈學」才能完全表達原文涵義。

[3]王悟師醫師認知的宇宙尺度與目前天文學的不同,天文學認為宇宙約在150億或200億年前誕生,太陽系是約五十億年前形成,根本談不上數百億年前或千億年前的存在。不過若用佛經上的宇宙尺度來理解,王醫師的說法就沒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