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靈與里比多

by呂應鐘


 
 

一、心靈

一九五二年榮格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鮑立(Wolfgang Pauli)聯合出版了《自然與心靈的詮釋(Naturerklarung und Psyche)》一書,目的在嘗試說明自然與心靈之間可能的關係。他與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而非一位哲學家、神學家或神話學家合著該書,頗具意義。(Stein, 1998:258)

榮格認為心靈與人類意識世界之間存在著高度的連續性,以致心靈幻象[1](也包括抽象科學思想的精髓)也可能在人類意識的反映鏡像中顯露有關真實的道理。心靈不只是在人類身上展現自己,或孤立於宇宙之外。在某個次元中,心靈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彼此密切的互助映射。

五四年,榮格發表了他決定性理論論文《論心靈的本質(On the Nature of the Psyche)》的修正版。他在這篇重要的補充性論文中,把自己思想的兩個部分「原型」與「同時性」連繫起來,並且形成一個統合的理論論述。榮格用「客觀心靈」這個詞彙來討論這個觀點,這些內在的客體對意識的侵入,就像外在事物所做的一樣。它們不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是卻可以影響自我,而自我則必須與它們發生關係並適應它們。(Stein, 1998:267-269)

例如,「思想」在我們身上發生,它們「進入」我們的意識[2]。對於榮格而言,靈感與思想是從無意識出現的,並非刻意思維的產物,而是內在的事物,是無意識偶爾落在自我表層的點滴。因此愈是深入客觀的心靈,就變得愈客觀,因為它與自我的主體性愈沒有關聯;它既是絕對的主體性,也是普遍的真理,因為原則上它可以出現在所有的地方,當然就不能說是帶有個人特質的意識內容。一般人總是把心靈觀念和模糊性、善變性、灰暗性與獨特性聯想在一起,但這只適用於意識,而不適用於絕對的無意識。與意識不同的是,無意識是規律的、可預測的和集體的。由於原型這個與無意識一起運作的單元,只能從質而非量的角度來界定,因此它的本質是「無法確定的、被指稱為心靈的」東西。榮格明白指出:(Stein, 1998:267-269)

 

雖然我曾因為純粹心理學的思考,而對原型純粹的心靈本質表示懷疑,但是心理學也會依據生理的發現,而被迫修正它「純粹心靈的」假設……心靈與物理連續體的相對或部分等同,在理論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針對物理與心靈世界之間,表面上看起來的不可共量性加以連貫,而形成重大的統一,這當然不是以任何具象的方式來進行,而是要在物理方面用數學方程式,在心理方面用實證演繹出來的原型----其內容,如果有的話,無法呈現於心----假說來進行。

 

榮格認為,凡是原則上能夠變成意識,或受意志影響的內容和知覺,都是心靈的範疇,包括自我意識、情結、原型意象與本能的表徵。但是,原型與本能自身不再是心靈的範疇。它們位於物理世界的連續體上,這個物理世界的深層(誠如現代物理學所探索的),與心靈一樣神秘和具有「靈性」。兩者都消融成純粹的能量。

在榮格同時代的人看來,「心靈」兩字是與「靈力研究」[3]所提出的問題密切相關。所以榮格所謂的心靈是指我們生命的全體,包括意識與無意識。他的分析心理學試圖揭露心靈的結構與動力,而且創造出心靈能量的類型學----態度、功能與型態等等。他說:(Jung, 龔卓軍譯, 2001:6)

 

我們的心靈是自然的一部份,其奧秘也跟自然一樣,無止無盡,我們不可能為心靈或自然設限,只能盡我們所能去陳述我們眼中它們本來的面目,去描述他們的運作情形。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提出一種心靈與身體及物理世界關聯的想像方式。心靈與物質這兩個領域,可以通過數學的公式,以及「實證演繹出來的原型假說」來連貫。物質與心靈彼此皆毋需從對方演繹出來。它們其實是兩個同時互相關聯連貫的平行真實。

    榮格指出,在心理學探索中,心靈既是觀察研究的對象,也是觀察的手段。「你聽說過鐵錘敲打自己嗎?在心理學上,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心靈不僅是這門學科的客體,也是它的主體。」(Jung, 成窮等譯, 1991:137)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榮格所有的思想和其慣用表達,即「心靈真實(psychic reality)」。不論是從無意識中浮現出來的是意念、意象或是幻象,都是心靈的真實,它是某種條件下產生的心靈狀態。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有朝一日,榮格造成的知識躍進會被承認是一項重大的進展。它的命題很簡單:首先,承認心靈存在,因其存在而促成我們的心理生活,使我們不單單對物理環境有反應。其次,心靈的產物是真實的體驗。

一位心理分析師表達一個令人驚愕的故事:有個男人,雖然歷經集中營的肉體折磨和非人待遇,卻靠著夜夜夢見甜糖條硬是活了下來。他的潛意識補償了他的外在處境,使他能撐下去,直到重獲自由。

  由榮格的理論可以說明心靈運作的體系,總括言之,人類的一生是意識與無意識的相互作用過程,這種心靈體系的運作戲碼是時時上演,終其一生的。總之,心靈理論告訴我們,在我們的這個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另一個世界,將之稱為心靈、或無意識、或宗教靈界、或靈性、或其他字眼,都只是人類的想法而已,它都是一樣的東西。

二、心靈能量:里比多

  佛洛伊德曾經為了闡釋心理運作的新模式,借用了拉丁語中的Libido(里比多)這個字來描述心靈系統運轉的原動力,但他主要把這個詞用在「性能量」方面,窄化了這個詞的意涵。

  榮格認為這個字非常適宜應用於實用的目標,因此揚棄了佛洛伊德對於性的過分強調,他說道:「依我看,里比多是心靈能量,與心理內容的強度一致。」(Jung,《榮格全集》十卷52-53

榮格使用里比多的範圍更為廣泛,他不認為里比多只是大腦的潤滑劑而役使於任何力量而已。他將里比多用來描繪某種更加難以言狀的神秘物,並以其造成的影響來定義里比多,這些涵意顯然已超出里比多的嚴格定義,而將之從情感力量轉化為「心靈能量(psyche energy)」。

    心靈能量可以在許多不同的管道流動----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與道德的。假如能量在某一個管道堵塞住,它使會改變方向流向另一個管道。能量流向轉變的目的與功能,在於保持整體心靈的平衡。

心靈能量如何從本能及強力的衝動釋出轉化為文化的表現與努力?榮格在《無意識心理學(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中論證說,這項能量的轉化,可能因人類心靈本來就具有創造比喻的能力而發生人類具有用隱喻思考的能力與需要,而這可能就是這項轉化過程背後的原因。(Stein, 朱侃如譯, 2001:84

  榮格《論心靈能量(On Psyche Energy)》論文中說明運用能量的觀點,能量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分佈情形。他認為情結(complexes[4]以兩種方式匯聚心靈能量:一方面是從與它相關的新創傷而來;另一方面是從它原型的核心的磁場力量而來。這個核心從兩個來源吸收能量,一方面由相關的本能供給能量,本能與原型是心靈的一體兩面,當原型意象從生理基礎通過心靈轉化的過程,浮現於心靈時,它就成為能量的吸收器。

另一方面,原型也由其它的來源吸取能量,它們融入文化中與他人或與靈性本身互動。心靈因而不是封閉的,它通過身體與心靈向世界開放。(Stein, 朱侃如譯, 2001:96)就廣泛的哲學意義而言,心靈能量的主題長久以來已為思想家們所探討。沉思生命力、意志、激情與感情、利益與慾望的消長等問題,並非現代才有的新鮮事。西方的哲學家自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和柏拉圖以來,東方自老子和孔子以降,便已思考過這類問題。近幾個世紀的哲學家如叔本華、柏格森和尼采等,把這些問題視為是最重要的。

醫師群裡也有相同的看法,像是提出體內有心靈流理論的梅斯默(Anton Mesmer),便開始以更實證和準科學的方式研究心理運動和動機等主題。著名的十九世紀德國醫生暨哲學家卡拉斯(C. G. Carus) 擴大而深入的臆測,認為無意識是能量的泉源,並且注意到它對意識心靈廣泛的影響。

榮格提到這些人以及德國哲學家哈特曼(Edward von Hartmann)、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席勒(Schiller)與哥德,把他們視為其思想的先驅。(Stein, 1998:76)

榮格論證說心靈是客觀的且真實的[5]。哥德在《浮士德》結尾說:「萬物皆投射」,此即佛經所言「相由心生」或「萬法唯心造」。他又論證說能量是最終極的概念,它與心靈事物在被迫逐級移動,最終趨於平衡的過程中,彼此間的運動或動能轉換有關。(Stein, 1998:91) 這是心靈能量(里比多)的概念,它在心靈轉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驅力角色。

榮格提出「能量與能量守恆觀念一定是某種潛伏在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始意象。」(Jung, 1972:68)又繼續論證:「這種原始意象在最原始的時代就存在,並以多種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對魔鬼的信仰、魔力、靈魂不死的觀念等等。能量與能量守恆毋寧說是能量轉化的概念,正是所有密宗體系中的核心概念。」(Moacanin, 江亦麗等譯, 1999:50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榮格的思想要比佛洛伊德更長遠,由榮格理論看到里比多的轉化是使世界的存有者活動走向文化、藝術的建構、意象、象徵的創造,與能量的協調、涵容;然而佛洛伊德卻總是走入性與文明壓抑這個角度裡面。(歐崇敬, http)實在是走入死胡同。

心靈是實際的存在,因此心靈能量是其轉化的呈現,這就與一般禪修者的身體能量的體驗相同,在靜坐時心靈能量可以從集體無意識(靈界)的原型(靈體)傳來,進入入定者的體內,產生道家所謂「丹」的現象,或是「內火」的現象,這些就是心靈能量的具體表徵。

註釋:

[1]心靈幻象(apports)指一種超自然且無法解釋的物質客體,心神恍憾狀態,類似啟靈會中的情形。

[2]德文的Einfall字面意義是「進入」意識的事物,但也有「靈感」的意思。

[3]靈力研究(psychic research)亦即精神現象的研究,亦即今日的超心理學研究範疇。

[4]情結是個人潛意識的一個重要特徵,指的是由環繞在某種原型四周,而形成共同情緒反應的一組意象與意念。帶有個人無意識色調的自發內容,通常是因為心靈傷害或巨痛造成。榮格最早於其字詞聯想中使用這個概念,後來,才由佛洛伊德等心理學家所廣泛使用,並成為日常用語。

[5]心靈真實是榮格所用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們經驗到的生命便是心靈的真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即使是「虛幻」的經驗也是真實的。我們是以意象來知覺內在與外在世界,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傾向把無意識的內容人格化。例如,基督便是一個自性的集體意象,它有真實的心靈力量,與歷史上的耶穌毫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