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營養支持與癒後保健

呂應鐘/發表於2006.6.26中華能量醫學會學術研討會 /2009.12.30修正

u       營養支持的定義

         本論文之「營養支持」是指癌症病人在接受常規西醫治療期間,或是診斷出有腫瘤疾病時,立即視病人癌症狀況及體質差異,運用營養醫學補充品(Nutraceutical Supplement)做個人配方,來增進整體治癒效果的方法,並非想取代西醫治療而只做為輔助療法的一種,其品質與成分劑量在研發及設計成分時的要求就不同,比一般營養品(Nutrition)或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要高很多,亦可稱為臨床營養學(Clinic Nutrition)補充品。

u       營養支持逐漸顯現重要性

        2004年以前國內醫界對癌症的營養支持相當陌生,因為醫師在醫學院養成教育中並未學習營養醫學相關課程,普遍認為營養問題並不重要。然而2004年10至12月期間,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與腫瘤護理學會在北中南東分別舉辦四場與癌症照護者面對面的座談會,呼籲國人必須注意癌症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四場座談會整理出包括:<腫瘤病患所面臨之問題與症狀><腫瘤病患體重減輕增加死亡的危險性><適當的營養支持使療程進行順利><輔助癌症治療的新對策與臨床研究><儘早與特殊積極的營養支持對癌症治療的幫助><正確營養支持與腫瘤病患專用營養配方之建議與選擇>等六篇文章,讓國人對癌症的營養支持有個完整的概念。

        本論文認為這是台灣醫界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醫療觀念進步的象徵,值得慶幸。而在此之後,又有一些醫師在不同媒體發表癌症治療的營養重要性文章,如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吉吉>在台灣日報發表<乳癌用營養學強化外科治療>文章中表示,「漸漸地我們發現,乳癌好像可以用營養學的知識來加強外科治療的效果,於是乎以前我們自認為簡單、不必注意的營養問題,卻是許多乳癌病人治療成功的關鍵」。他並強調:「避免抗氧化酵素和抗氧化營養素的缺乏,如維生素E、鋅、硒,這些營養素有保護細胞DNA對抗突變物質的能力。」

        阮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雲醫師曾以接受放射線治療的五十位癌症患者為對象,進行訪問調查,發現不少患者的飲食與營養觀念並不正確,有高達70%的患者認為肉類含有毒素,不利於腫瘤治療;五十位之中有三位在得知罹患癌症後改為全素;有三分之一患者認為補充營養會加速腫瘤細胞成長,即使挨餓也不敢多吃,結果是造成治療的反效果;另有半數患者根本不知道營養對腫瘤生長及治療效果的關係。梁主任在<營養有計畫的戰勝癌症>一文中表示:「癌症患者若多方限制飲食,營養不均衡的結果,將使受到癌症侵蝕的身體雪上加霜,並非明智之舉。」他又說:「高達94%患者的飲食觀並非來自於專業的醫護人員或營養師,而是來自周圍親友或是自己的想法,這些錯誤觀念可能導致患者營養不良,進一步減弱身體的免疫機能,對癌細胞的控制也會有所影響。」「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不必有營養過剩的疑慮,反而需要獲得更多均衡的營養,以補充耗損的體力,以利治療過程順利。」

        這項實證研究更證明了營養支持的重要性。美國癌症學會和國家癌症研究中心也估計過,認為「每三個癌症死亡病例就有一個和營養有關」,這正和我的主治醫師、台灣放射腫瘤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鍾昌宏醫師向我說的一樣,他說:「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自己嚇死的,有三分之一是餓死的,有三分之一是醫死的。」如果有更多人能夠改變過去錯誤的營養過剩觀念,讓癌症患者增加專用營養配方的攝取,相信必能降低死亡率。

        2005年3月25日台中弘光技術學院舉行《營養與癌症化學預防學術研討會》,顯示學界也開始注意到營養與癌症的重要關係,該校被教育部核准設立台灣第一個「營養醫學研究所」,將於明年招生,這是台灣將引入營養醫學觀念的里程碑。5月20、21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舉辦第三十一屆年會暨「營養與癌症國際研討會」,兩天的研討會由國內外學者發表八篇論文,講題圍繞在:「膳食與癌症、營養與乳癌、葉酸與荷爾蒙及乳癌危機、新陳代謝與癌症、營養與癌症治療」等領域,一致認為施以癌症病人較多的營養,有助於治療效果,癒後情形也比較好。另外又舉行四場專題研討會,主題為:「營養與癌症基礎研究、癌症營養支持與照護、社區營養、營養基因體學的應用發展現況」。

        國內學界和醫界開始注意到營養醫學協助治療癌症的重要,著實令研究者內心既高興又惆悵,高興的是四年來研究者的營養醫學路線與自己用以克服腫瘤的方法總算逐漸被證明是正確的,而惆悵的是台灣懂營養醫學的學者和醫生太少了。不過目前看到台灣學界和醫界開始注重營養與癌症的重要,能夠多些人來關注,這總是一個好的開始。

u       癌症發生與營養素缺乏有關

        人體所需的營養素為水、維生素、礦物質、脂肪、蛋白質、醣類六種,後三種由於加工食品、精緻食品泛濫而導致攝取過多,反而重要的前三種在水污染、土地污染以及大量種植造成地力消失,加上濫用抗生素和農藥的狀況下,我們無法飲用到乾淨的水,以及無法從蔬果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反而攝入太多的毒素,遂造成疾病叢生的後果。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3年中發布「70%的慢性疾病與重大死亡原因是由於營養不足所致」,很多文獻也已經研究證實人體微量元素的失衡容易造成各種疾病。

        成大醫院賴吾為醫師曾統計該醫院收治的食道癌病患,有八成長期酗酒導致食慾不振,經年累月即出現微量元素攝取不足,導致癌症機率增加。又根據大陸、伊朗、土耳其等食道癌高發生率地區流行病學研究,食道癌與飲食習慣及缺少微量元素有關。土耳其缺少新鮮蔬菜、水果;伊朗缺少含葉酸、磷酸食物;大陸河南省部分地區缺少含鋅、鉬、硒、維生素食物,因此居民罹患食道癌比率特別高。台灣飲食無缺,食道癌病人卻因長期酗酒影響食慾,造成營養失衡而罹患癌症。

  美國Arizona大學經過十年1300個案例的長期臨床研究,曾於1996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Vol276;p1963-1967)發表論文,證實每日攝取硒(Selenium)200mcg可以減少攝護腺癌發生機會63%、直腸癌53%、肺癌46%。

  硒的抗癌機制,是保護細胞膜、避免自由基侵襲,增加細胞的健康。最近的研究發現癌細胞低抗化療、放射或某些激素治療作用的能力與他們逃避誘導凋亡的能力有關。隨著凋亡控制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科學家已經知道通過恢復細胞凋亡的敏感性來治療癌症的新策略。誘導癌細胞凋亡能加強對目前抗癌治療的敏感性,而且可能降低抗核分裂的藥物毒性。將成為協同治療的新方法,在癌症的營養治療中起相當大的作用。

  再以魚油為例,已有極多的研究證實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能抑制前列腺癌;而由瑞典的Karolinska Institue進行的研究,在2001年曾發表以超過6,000位瑞典男性為實驗對象,發現魚類攝取與降低前列腺癌發生率兩者之間具有相當強的關聯性。此項研究發表於當年七月號《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檢示特定飲食脂肪與前列腺癌的發生率兩者的關聯。該研究發現alpha-linolenic acid(ALA, Omega-6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能會增加前列腺癌發展成晚期的機率,不過EPA與DHA的攝取能夠降低前列腺癌的發生率。

        研究團隊由美國國家癌症協會、哈佛醫學院和Karolinska的研究人員組成,他們以47,886位40-75歲的男性為研究對象,他們在研究初始均未罹患攝護腺癌,經過為期14年的研究期間,有2,965位罹患前列腺癌,當中的448位是晚期。根據資料所做的分析,發現攝取EPA與DHA量最多者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降低11%;晚期前列腺癌的機率則降低達26%。此項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證實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能對抗癌症。

u       三餐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

  既然硒等微量元素與魚油能夠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就應該鼓勵國人多多食用富含礦物質的蔬果以及抗癌有效的營養品,然而2005年3月17日各大媒體卻出現聳動的標題,從「一天兩顆水果,維他命夠了」到「高劑量維他命E,當心中毒」,一時讓國人對攝取營養品產生疑慮,這實在是需要深入重視並嚴加思考的營養素攝取量問題。

  一般而言,醫師和營養師都不建議國人額外攝取維他命等營養品,只交待病人照三餐飲食即可,然而此種觀念在營養支持癌症治療新理論與實證下,就值得進一步商榷。一般認為不可過量補充維生素,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有二,一是要看其原料的來源是天然或是合成的;二是多少才算過量?

  營養素的原料若是合成的絕對不可多攝取,在各種營養品包裝上我們都可看到「每天一粒,多食無益」等字樣,就是在提醒我們多量攝取合成維他命的危險性。然而市面上銷售的維生素製品,極大多數都是合成的,醫師必然很清楚此內容於是交待民眾不要多食用營養補充品,這也是為國人的健康著想。不過他們忽略了純天然營養補充品的重要性。

  前不久美國《內科醫學期刊》發表一篇研究指出:「維生素E對於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預防效果並不顯著,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患者服用高劑量維生素E可能升高必臟衰竭的風險」,這個報導引起民眾與媒體一陣恐慌。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二個重要關鍵,一、此份研究的參與實驗者都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且長期服用多種西藥的患者,並不是健康的人;二,一般醫院或研究人員所施用的維生素E都是合成的dl-α-Tocopherol,而非天然的d-α-Tocopherol。因此這樣的研究結果偏差極大,絕對不可斷章取義地拿來誤導消費大眾。若要報導,應該把整個實驗的背景以及維生素E的攝取原料來源做完整陳述,方能呈現科學的真義。

  第二是多少才算過量?衛生署在2002年10月15日用這個新原則:「以往訂定營養素建議量時,係以避免因缺乏營養素而產生疾病之方向考量,此次則將預防慢性疾病發生之因素亦列入考量。」公告新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將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的每日攝取量上限提高極多,以國人普遍缺乏的鈣質為例,衛生署公告文說:「成人原來建議量(RDNA)為600毫克,此次修訂時以足夠攝取量(AI)來表示,成人每天為1000毫克,而上限攝取量(UL)為2500毫克,即所攝取的鈣質無論由食物或補充劑等獲得一天的總攝取量以不超過2500毫克為宜。」

        因此,我們每天可以攝取1000—2500毫克之間的鈣質方能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但是,從日常三餐飲食中沒有人能夠每天攝取如此足量的鈣,所以衛生署才會前所未有的提到「或補充劑獲得」。然而,這樣的劑量是「預防慢性疾病發生」而已,若是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就必須攝取超過2500毫克的鈣方能達到營養支持的療效。因此,要訂定是否「過量」必須因人而異,這就是為病人做專用營養支持配方的旨意。

  各種癌症防治推廣單位都會以美國農業部曾提出的抗癌口號宣揚「每日五蔬果,癌症遠離我」,可是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得到,更糟的是美國在2005年初把每日蔬果建議量提升為「每日九蔬果」。我們姑且不論蔬果的農藥污染、煮食導致營養流失、運輸冷凍保存也會流失營養等實際困境,試問有誰能夠做到每日九蔬果的營養攝取?因此補充維生素會不會過量的問題必須考慮幾個關鍵點,(1)是否為天然原料或是合成的;(2)個體的年齡、性別、體重、生活作息及運動量等因子;(3)個體本身是否有特殊疾病或嚴重疾病,如癌症、昏迷患者、腎病患者或地中海型貧血患者等。由於每個人的體質與疾病狀況不同,營養素的攝取需求也絕對有差異,因此治療疾病的營養支持相當重要,其基本學理即「既缺之則補之」,符合自然之道。

u       癌症治療期間及癒後的飲食

  目前治療癌症所用的治療方法,不論是手術、放療或化療,都以殺死癌細胞為目的,然而同時其他健康的細胞也會受到傷害,尤其是生長較快速的口腔細胞、腸胃道細胞及頭髮等。在健康細胞受到傷害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影響到食慾,產生體重減輕、口乾舌燥、嗅覺及味覺改變、咀嚼困難、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或憂鬱沮喪等,也降低白血球指數,甚至影響到造血功能。因此癌症治療期間必須提高病人的營養需求,但要達到需求卻成為一大挑戰。治療期間,癌症病患應該少量多餐,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容易咀嚼、吞嚥、消化、吸收的點心和食物,不用擔心熱量或脂肪含量高。因為此時不是減肥或擔心將來肥胖的時機,能夠滿足熱量基本需求是首要目標,方能維持較佳的體力來克服治療期間的種種不適。而癌症病人也應該經常從事輕度的體能活動,以促進食慾和消化,防止便祕,保持精力,鬆弛身心,減輕壓力。

  不過,許多癌症病人都習於道聽塗說,病急亂投醫,任何人一介紹沒有經過科學依據只有「聽說某某人吃好」的說法,就輕易嘗試,輕則對健康有害,重則反而延誤治療時機。美國癌症學會曾公布癌症治療期間與治療後的營養指南,依照其建議首先必須調整飲食,要以獲得充分的營養為考量,此外改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病人重新掌控生活,在心理上也有重大益處。加上癌症治療期間一定會抑制免疫反應,產生虛弱狀態,因此注意食品衛生安全也很重要,絕對不要吃生魚肉或未煮熟的肉類,也不要喝未殺菌的果汁。水果和蔬菜都要洗乾淨。生食的蔬果不要被生肉、海鮮的水份滴到,也不要接觸其容器。

  癌症治療期間大多數人的造血功能降低,產生貧血狀態,美國癌症學會認為此時不是節食的時刻,不可被飢餓療法誤導,一定要多食用有益健康的食物,研究顯示「並無證據證明,在癌症治療期間或治療後斷食是健康的作法。」而不少人提倡癌症病人應該採素食或有機或生機飲食,主張以全穀、蔬果、豆類、發酵大豆產品、堅果、種子、茶為主的素食和延壽飲食。然而科學文獻並無資料可證明此種延壽飲食能夠減少癌症發生或復發的功效。因此癌症學會建議必須攝取適量的動物性蛋白質,也要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彌補營養不足。

  乳癌與攝護腺癌存活者應該攝取較多的富含雌激素的大豆食品,最好是一天一餐。但是乳癌存活者應該避免攝取大豆濃縮物與異黃酮補充劑。一般而言,專家不建議癌症存活者或任何人採取高脂肪飲食,應以橄欖油、油菜子油等單一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酪梨、堅果、魚類油脂取代得自動物的油脂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夠讓癌症復發率降低。

  台大醫院營養師劉秀英表示:癌症病人中約有1/2至2/3的機會發生惡病質,使營養狀況變得非常不好,它常是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造成惡病質的主因有食物攝取量減少、營養需要量增加、以及代謝功能改變等。因此,不論是治療前、治療中或治療後,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避免癌症惡病質發生,可以增加戰勝癌症的機會。

  而在腫瘤治療之後,病人及家屬大多不知如何正確飲食。癌症病人的營養需求,也要依病情回復狀況和當時的營養狀況來專門設計,其目的是在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體重過輕,並提高對感染的抵抗力、修補受損的組織細胞,促進組織的新生,同時預防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甚至做到不再復發的要求。

  本論文提供研究者的親身抗癌經驗及協助三百多位癌友回復健康的實證,一般癌症病人的飲食原則如下:

  一、三餐必須廣泛攝取各類食物:目的在使受癌症治療摧殘的身體細胞獲得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包括主食、肉類、魚類、豆類、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類等,必須是新鮮食材。也才能夠攝取到足夠的熱量,以防止體重過度減輕及應付代謝的增加。絕對不要偏食。

  二、充足的醣類:目的在提供足夠的熱量,使體力快速提。升,快點回到健康狀態。

  三、蛋白質和脂肪不要太多:實驗結果顯示將蛋白質攝取量限制於需要量以下,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若是攝取量太高則會促進腫瘤的生長。因此營養狀況良好的病人適量攝取即可,營養不良的病人必需攝取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除此也必須減少脂肪的總攝取量,三餐應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苦茶油等。每天並攝取含EPA達300mg、DHA達200mg以上的深海油。

  四、足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這是營養支持最重要的基理,由於光靠三餐絕對營養攝取不足,人體若長期處於營養不均衡狀態下,容易缺乏某種或多種維生素,造成代謝異常,誘發癌症的發生,所以必須充分補充。但必須是純天然植物性營養醫學補充品,不能食用市面上充斥的各式各樣合成營養食品,才不會有過量的疑慮,若是過量攝取會有中毒的危險,甚至影響肝與腎的功能及其他程度不等的副作用。

u       癌症患者治療與保健的營養支持

  不論是蔬果魚肉等天然食物都能夠同時提供人類各式各樣的營養素,這就是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的「複方」營養品,所以當我們選用營養補充品時也必須要選擇「複方」的補充品,而不能只食用單方的維他命。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Lester Packer教授研究氧化自由基數十年,認為充分地自食物所獲得的各種營養成分能在體內建構出一套完整的抗氧化網絡,這些成分會直接或間接地發揮抗氧化的功效,並且互相支援,在必要時某些成分也能夠犧牲自己保全其他抗氧化成分或身體組織,讓不同的成分在應當發揮作用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效用。因此單獨大量補充單一種營養素,有可能因為破壞了營養素彼此的均衡反而有害,綜合複方營養劑的效果絕對比單一營養劑好。

  以研究者2001年之後來實踐營養醫學的經驗,以及協助數千多位癌症患者提升建康度的實證,每日食用經過專門配方的下列營養素,無論在接受手術、化療、電療期間,都有極佳的收獲,堪稱這些為克服腫瘤的「基本營養素」:

  一、有機硒酵母:醫學已經證實硒能有效抑制乳癌、肺癌、小腸癌、大腸癌及肝癌的癌細胞生長,並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凋亡(apoptosis)。然而必須是 <有機態的酵母硒>,絕對不可攝取無機態的硒元素,後者服用超過50mcg就會有中毒危險(可惜市售的都是此種產品,所以醫師與藥劑師會交待不可攝取太多。)

  建議劑量:癌症三四期患者治療期間每日劑量為200mcg x 12粒。癒後第一個月每日減量9粒,第二個月每日減量為6粒,第三個月後每日減量為3粒做長期保健。若是一二期患者則為上述的2/3。每日分4-6次食用。

  二、有機鍺:必須是從冬蟲夏草、靈芝、雲芝、椎茸等菇類萃取的複方精華,具有抗衰老、抗自由基與抗癌的功能。研究發現,70-97%癌症病人使用後,可減輕疼痛、提高免疫力,亦可輔助化學及放射線的治療。每粒含100mg有機鍺。

  建議劑量:癌症三四期患者治療期間每日劑量為100mg x 12粒。癒後第一個月每日減量9粒,第二個月每日減量為6粒,第三個月後每日減量為3粒做長期保健。若是一二期患者則為上述的2/3。每日分4-6次食用。

  三、輔酵素Q10:為粒腺體能量轉換的輔因子,具有提高細胞內氧氣的利用,增加巨嗜細胞及血液中IgG的抗體,提升免疫力,延長癌症病患5-15年的存活率。每粒含30mg99.6%的CoQ10為佳。

  建議劑量:癌症三四期患者治療期間每日劑量為30mg x 9粒。癒後第一個月後每日減量6粒,第三個月後每日減量為3粒做長期保健。若是一二期患者則為上述的2/3。每日分4-6次食用。

  四、抗氧化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C、E,再加上硒酵母、綠茶、葡萄籽、十字花科等天然蔬果的濃縮複方,研究發現,癌症患者在進行化療期間大量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可減少其神經及耳毒性的副作用。一般而言,食用綜合性的抗氧化劑要比食用單一抗氧化劑(如單一葡萄籽)的效果更好。

  建議劑量:癌症患者不分期別,治療期間每日4粒。癒後第一個月後每日減量3粒做長期保健。每日分3食用。

  五、大蒜: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稱譽大蒜是第一名的抗癌食物,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和解毒、調整免疫系統的特性,可減少細胞受到黃麴毒素的破壞,可以降低細胞癌變的機會。每粒含大蒜粉550mg,並含6000mcg的蒜素(allicin)。

  建議劑量:癌症患者不分期別,治療期間每日劑量為550mg x 3粒。癒後第一個月每日減量2粒,第二個月後每日減量為1粒做長期保健。

  六、維生素B群:當飲食中缺乏葉酸(folate),容易導致具有抗癌特性的P53基因斷裂,而增加患癌之機率。美國國會已於1996年訂定穀類食品中強制添加葉酸的政策。每粒含葉酸300mcg為準。

  建議劑量:癌症患者不分期別,治療期間每日劑量為6粒。癒後第一個月每日減量4粒,第二個月後每日減量為2粒做長期保健。並建議在早餐和午餐食用,下午之後勿食用,避免晚上精神佳而影響睡眠。

  七、天然魚油:含有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可以增加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辨識能力,可預防細胞的變異性,研究已經指出更可降低結腸直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的罹患率。每粒1000mg濃縮魚油內含EPA300mg及DHA200mg以上為佳(市面上魚油產品含量僅為EPA180mg、DHA120mg)。

  建議劑量:癌症患者不分期別,治療期間每日劑量為3粒。癒後第二個月後每日減量為2粒做長期保健。

  以上是最基本的癌症支持營養補充品,如果病人另有其它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貧血、等非腫瘤之慢性疾病,則同時給予運用細胞分子營養矯正醫學原理的配方,通常都有極佳的回應。如果癌症患者已經從單一部位腫瘤轉移至肝臟、肺臟甚至於骨頭,則以上劑量不足應付營養需求,必須就患者狀況予以提高劑量,並再補充相互輔助之細胞分子營養矯正醫學補充品。

  總之,癌症的營養支持甚至營養治療並非傳統的食補,也不是運用生機或有機蔬果的飲食療法,必須針對患者整體身體狀況與疾病狀況做個人化專門配方,而所建議食用的也不是一般的營養品或是坊間宣稱抗癌聖品的廣告食品,其等級必須達到下列條件的營養醫學補充品:

  一、1989年,美國政府定義「營養醫學」為:利用食物中的成分來做為無副作用的醫學及健康用途,包括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二、1996年,加拿大政府將「營養醫學」界定為:以醫藥的型態供應純化自食物之營養產品,具有預防慢性疾病的功效。

  若以此標準觀之,國內目前充斥市面的營養食品僅是普通保養等級,僅適合一般無病的人做日常保健,無法達到營養支持甚至治療的要求。而號稱保健食品的食品大都只是強調單一效果的產品,也非綜合性複方產品,對於癌症的幫助似乎效果不大。不過,平常人若是能夠想到多攝取一些營養食品或是保健食品,總比完全不食用的人會健康些。只不過,市售這些商品的售價有的似乎高過其劑量成分比,徙讓消費者花大錢而得不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