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子矯正營養醫學

看基因來決定吃什麼

    在飲食方面,人們喜歡說「吃什麼補什麼」和「看菜吃飯」。前一種說法說的是食物可以決定身體素質、體能、外形和遺傳(基因)特性。後一種說法多指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採取何種對策;用在飲食上,是講膳食的搭配。

    膳食影響遺傳特性,人們曾經從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的營養與生長情況來推論,食肉動物獲得的營養較高,如蛋白質較多,因而比較強壯和具有攻擊力;而食草動物所獲得的蛋白質和激素較少,因而脾氣較為溫和。同樣,歐美人食肉較多,因此不僅比較強壯,也具有較強的攻擊性。而亞洲人主要以植物性食物,所以不僅個頭較小,脾氣也較為溫和。

    經過研究,如今人們已經為這種推論找到了直接或間接的證據,即食物的確能影響人的身體素質與遺傳特性。美國研究人員在對老鼠進行研究時發現,如果為雌性小鼠添加4種普通的營養物質,比如葉酸和維生素,就可以改變後代小鼠皮毛的顏色。此外,它們的後代也比沒有添加營養物質的小鼠後代更為健康。

    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食物影響了後代小鼠的基因,使其發生了某種基因突變。研究人員認為,控制小鼠皮毛顏色的基因活性受體內生化反應中甲基化的影響。如果這種基因的甲基化程度高,基因的活性就小,小鼠皮毛的顏色就越接近於棕色。

    有人認為,上述推論還可以從反面得到證明。比如,如果某人缺乏乳糖酶基因,其乳糖酶分泌不足,就有可能對牛奶中的乳糖無法消化,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無法享受牛奶的原因。這種情況在東南亞人群中出現得比較多。但是在北歐,人們有長期飲用牛奶的習慣,這使他們的基因具備對牛奶具有更強的消化和耐受力的特性。

    為什麼要看基因吃飯?人們一方面發現飲食能夠影響人的遺傳基因特性,另一方面,也找到了遺傳基因決定某一類人飲食結構的規律。後者正是人類營養基因組學的理論基礎。

    人類營養基因組學是人類基因組學的延伸與發展,根據這種理論,人們吃飯首先要檢測基因,看哪些食物適宜自己。比如,通過基因檢測,能知道牛奶和牛肉比較適合於北歐人,而亞洲人更適合多吃穀物類食物。如果不遵循這種飲食規律,就有可能出現健康問題。例如肯雅和坦桑尼亞境內的馬賽人習慣吃牛羊肉、乳製品以及喝動物的血,這就決定了他們有耐受、消化和吸收這些食物的遺傳基因。當他們改吃不同的食物,如玉米和大豆之後,反而不適應,出現了種種健康問題。

    當然,食物與基因的關係有時是很複雜的,並非都能找到明確的原因。比如,由於基因的差異,每個人對某種食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這就可以造成人們吃同一種食物,卻可以造成很大差別,有的人發胖,有的人仍能保持體形。

    所以,隨著人類營養基因組學的發展,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先測一下基因,再決定選擇適當的飲食。就像未來人們看病服藥,必須根據其個人基因組的差異來決定個體化用藥方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