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又是人間走一回
  --生命的起承轉合

  陳國鎮(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一、認識生命的多重結構] [二、生命都在追求靈性的成長] 
[三、人生就是學習的歷程] [四、睡覺的信息觀] [五、生死的信息觀] 
[六、養生保健是為了維繫學程] [七、世代交替是學習的接力] 
[八、珍惜群體的生命] [九、凡事應以修心為要] [十、莫到人間白走一回]

一、認識生命的多重結構
  談到生命,通常都以為是從胚胎開始,然後出生、成長、衰老,最後到死亡,近乎百年的歷程。這樣的看法並不完整,因為只看到生命體的物質層次,也就是只認識生命在物質上的表象,並沒有深入體認到生命的其它層次。 
  身體是由各式各樣的物質構成的實體,它起源於父母的精卵結合,歷經胚胎發育、生產、成長和學習,才確立的具象實體。如此構成的生命實體,在佔有物質之前,難道它原本一無所有?生物都有一定的壽限,死亡之後,生命難道就化為烏有?當然不是! 
  要了解生死的真象並不容易,除非先認識生命體的多重結構,否則都會以生前本來無一物,死後也一切化為湮塵,生命完全終結。如果真是這樣想,那麼生死之謎就很難解得開。我們試著想一想,只有身體能夠成為一個生命體嗎?怎麼想也不可能! 
  有了身體,要它有力氣言語動作,就必須要有充沛的體力,也就是要有充足的能量,身體才有活動力。所以如圖(一)所示,能量是構成生命體的第二個必要層次。以電腦做比喻,身體相當於電腦的硬體部分,包括主機、螢幕、鍵盤、滑鼠、印表機等各種配件,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實體。它們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期限到時就得報廢。電腦有了硬體,還需要通電才能啟動,電力就是電腦所需要的能量,要它能啟動持續做事,電力的能量供應絕對不能缺少。 
  除了硬體的設備和電力的供應,電腦還需要軟體的程式指令,來告訴它做各種邏輯的動作,才能彰顯電腦的功能。一道道指令不斷指揮電腦,它才能按部就班完成一件件的事情。在生命體內也一樣,生命指揮中樞的大腦,從潛意識和意識的層面,不斷下達各種生理和心理的指令,指揮身體的五臟六腑,進行各種複雜的運作,才能表現多采多姿的生命現象。 

   圖(一) 生 命 的 多 重 結 構 
  心性/識心-----心 智-----使用人 
  生理/心理-----信 息-----軟體程式 
     體力-----能 量-----電力 
     身體-----物 質-----硬體設備

  這些指令可以透過物質或能量為媒介,指揮身心的各種運作,可是它畢竟不等於媒介,它就像電腦的軟體一樣,有它的獨特性,我將它統稱為「信息」。有些人也用訊息或消息等名稱,用詞雖然各異,實質上卻沒有差別。 
  信息是各式各樣的波動,它可以依附在能量上,形成帶有訊息的彈力波或電磁波;它也可以依附在物質上,形成各種物相不同的物性。能量和物質都是信息依附的媒介,而不是信息本身。信息的主體和載運信息的媒體,各是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如圖(一)所示,信息是構成生命體的第三個必要層次。 
  縱然有了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個層次,還是無法叫做生命體,仍然不能表現生命的現象。在這三個層次之上,必須要有心智,生命體的組成才算完整。心智相當於電腦的使用人,由於它的智慧主導,前三個層次才能有生命的現象,有了它才稱為生命體。 
  心智包括識心和心性兩部分,識心指的是潛意識和意識,兩者都是可以被覺知和探討的生命功能。心性是覺知的主體,生命真正的本體,亦即佛經所謂本來面目、自性或佛性。它是覺知外在世界的主體,不是被覺知的客體。因此無法描述它,任何思維推理都碰不到它,即使是佛經和禪宗的典籍,談到它時,也不得不嘆道「不可說!不可說!」或稱之為「空性」。勉強言語描摹心思推想,就落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窠臼。用識心思維推理,根本無法彰顯心性。要體悟它,只有從漸修中,慢慢翦除動用識心的習性,才有機會頓悟心性,了解它是生命的緣起和主宰。 
  識心是心性所流現的各種功能,它能夠創造、接收和掌握各種信息,信息可以調變能量的展現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驅策不同的物質,使生命體在物質層次上,表現形形色色的生命現象。 
  眼睛可見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物質、能量、信息和心智四個層次,彼此頻繁互動,整合而成的生命實體。這樣的生命體所產生的生命現象,就是人類的五官所熟悉的生命。凡是不在物質層次上表現的生命現象,五官自然無從認識,通常我們就不承認它的存在。可是這樣的認定並不正確,因為人類的五官所能覺察到的世界實在太小了。

二、生命都在追求靈性的成長
  人類從早到晚從小到老,總是忙不迭地過日子,這麼忙碌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自古以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很多,答案也各式各樣。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人生就是一場戲」「人生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還有些人更無奈,認為人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一代接一代無可選擇地活下來。人生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走過了半個世紀,我發現這些說法,都有所知不全的偏差,他們並沒有正確認識到生命的多重結構,因此在詮釋生命的意義時,難免有偏失或瑕疵。首先就生命的存在而言,很多人就不知道生命是永恆存在的事實。絕大多數人,也許只是懷疑而已,然而我們現代的知識份子,卻會以科學為藉口根本否認,完全不認為人在生前死後會有任何生命的存在,判定生命永恆的說法,是那些無知的人才信奉的一派胡言。 
  我們的想法會走進這樣的死胡同,導因於近百餘年來自己的因循苟且和外強欺凌,使國家長期動盪不安。為了生存和生活改善,於是一切教育制度和措施,完全揚棄自己的文化傳統,全心全力模仿別人,而且只重視實用的部份,卻忽略人家的文化背後所憑藉的精神本質。所以我們所學到的盡是些皮毛的東西,就連生命的自覺也膚淺了,不僅沒有警覺,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 
  如果我們繼續堅持這樣短視的生命觀,人家身後還可以上天堂,我們卻自認身後一無所有或者下地獄。比較人生的意義,我們永遠不如西方社會,視野永遠狹隘局限,國運又如何能否極泰來?談論人生意義,只想到有身體的這一段,難怪所得到的答案,盡是人生如夢、如戲或傳宗接代等說詞,語中常帶有酸楚的味道。
  相反的,假如能知道生命有永續不斷的本質,許多解讀生命意義的說法,就會有長遠的時空觀,得到的人生觀念絕對和現有的很不一樣。要接納生命永恆的觀念,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透過潛心的修為,才能略窺其門徑。我也是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才明瞭生命體的物質層次縱然死亡,而心智和信息的層次,卻會不斷的延續下去。生死一次,只不過是物質和能量的得失而已,上層的信息和心智卻依然存在。 
  知道生命永恆以後,我不禁要問,生命一直延續下去,到底在追求什麼?難道是毫無目的嗎?經過多年的觀察和體認,我終於明白,所有的生命都在「追求靈性的成長」。六道眾生各自有所追求,人追求人自以為是的成長,其他生物追求他們自以為是的成長。 
  在成長中各自的靈性,不斷地尋求更大的活性,更自在更有智慧的活力。所有生物都是如此追求,這種生命的共同動力,促使所有的生物都在進化,由低等而高等不停地尋求演化。地球其實是一個大演化場,眾生都在這裡來來去去不計其數,一次又一次在歷練中,讓自己的靈性不斷成長。

三、人生就是學習的歷程
  生命是永恆的,人生是在追求靈性的成長,那麼生命中的各種作為,代表著什麼意思?我們看到有些人一生平順安樂,有些人卻一生波折困苦,大多數人是苦樂參半。這些人世的種種經歷,我們要用什麼眼光去看待它們? 
  生活給人的每一次洗禮,就會讓人留下一點經驗和心得。這些經驗和心得,會給靈性帶來一些衝擊,有時候會讓它從中獲得解脫和智慧,有時候也會使它深陷其中,飽受痛苦和煩惱的煎熬。但是經過夠長的折磨後,心靈總是會轉念,從煎熬中解脫出來。所以人生無論是甘是苦、是歡笑或是淚水,一切都是在學習,在一件件的人間事理中,學到心靈和智慧的增長。人生就是一段學習的歷程,「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說得非常貼切。 
  既然人生是來學習的,那麼碰到順境或逆境應該先自問,我們的心靈學到了什麼?而不是問世間的得失,也不是計較運氣的好壞。凡事反躬自省,自己的內心到底起了什麼變化?是智慧的還是愚昧的反應?自己的靈性是提昇了?還是下降了? 
  無論我們願意與否,生命的潛在意識都催著我們去一再去反省,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生命的歷程就是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追求靈性的成長,生命是心靈主導下所要進行的活動,所以它會自動反省。這樣的機轉不僅在白天進行,在晚上每天的睡覺,也照樣在進行。

[下一頁]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星客首頁】【連絡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