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又是人間走一回
  --生命的起承轉合

  陳國鎮(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一、認識生命的多重結構] [二、生命都在追求靈性的成長] 
[三、人生就是學習的歷程] [四、睡覺的信息觀] [五、生死的信息觀] 
[六、養生保健是為了維繫學程] [七、世代交替是學習的接力] 
[八、珍惜群體的生命] [九、凡事應以修心為要] [十、莫到人間白走一回]

[上一頁]

八、珍惜群體的生命
  我們的成長,除了需要父母的愛護,還需要周圍許多人的奉獻,彼此供應各式各樣的給養,才能給大家帶來生存的保障。每個人都要衣食住行育樂,一個完整的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互相奉獻所能,各取自身所需,才可能共存共榮。因此生存絕不是個人能自行解決的事,要維繫代代相傳的學習環境,也不是一個人就挑得起來的擔子,必須和別人合作無間,才可能獲致。 
生而為人,更應該明白群體生命的重要性,在過去生活艱難的環境下,人類懂得無私合作的重要性,大家都能相惜相守,不敢隨便破壞生態環境,漁獵取材知道時節和分際,了解相生不息的道理,因此能走過千萬年的歲月,而持續生存下來。 
  可是現代人,生存的環境改善了許多,不需要擔心給養的不足,就能輕易地存活。漸漸地,大家以為生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不能體會彼此共存的環扣,是多麼脆弱的銜接,竟然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人與人也發展出鬥爭對立的局面,彼此競爭勢不兩立。這樣的心態發展,就維繫世間的學習命脈而言,早已隱含莫大的劫難。人類之不智,莫此為甚! 
  從學習傳承的環境塑造來想,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隨時都應該教導群體相處的重要性,不應該太強調個人主義。從佛法的我、人、眾生和壽者四相來看,也在教導人的生命昇華,要由個人而群體,以至一心能包容萬物。生命靈性的提升,也是無量博愛心的體現,在人世間最需要學到的功課,就是這樣的胸懷。因此我們要隨時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也照顧或尊重到群體的生命?而不應該只圖一己私欲,傷害了群體的生機。 
  所謂群體不是單指人類本身,其他的動植物也要一併包含在內,我們都要衷心關照和尊重它們。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隨時都會和周遭環境,有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有信息的交流。這些繁複的交流互動,使我們的身心獲得無量的滋養,也一直在演化,彼此和諧的互動,才能使身心獲得安適。一旦環境被破壞,和諧的關係也被破壞,人與自然失去平衡,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和諧時,人類的生存就岌岌可危。所以愛護群體的生命,實質上就是在愛護自己的生存,所有的教育措施,都應該切實實踐這樣的基本觀念,才不致於自作孽不可活。

九、凡事應以修心為要
  各種文化對生命的理解都不盡相同,若從生命的多重結構來看,不難看出都偏重在一隅,沒有看清楚生命的全貌。尤其是近代人,在科學的光環下,多數偏重物質層次的認知,不知道心靈的存在,以至人生的本義逐漸模糊,忘記一生是在追求生命靈性的成長。汲汲營營一世,盡是做些無補於心靈提升的事物,等到行將賦歸時,才懊悔自己的努力毫無裨益。 
  生命無論有多少起伏、多少光彩和血淚,最重要的是常回頭問自己,到底我們的心靈,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了什麼?是否更開朗了呢?還是更鬱卒?將來碰到同樣的情境,會更聰明嗎?還是一樣糊塗?心裡常起的是善念還是惡意?如果察覺到的心是正面的反應,心靈就是在提升。相反的,若心中起的盡是負面的反應,心靈不僅不是在提昇,反而是在沈降,累世如此惡性循環,人生苦難何以能了?也有何樂趣可言? 
  想要讓自己的人生離苦得樂,不能不奮發圖強,試著多行善事、多體恤別人,在身體力行中,改變自己的心地本質,不要凡事都從負面心態想起。多從正面起心動念,以生命的多重觀來看,能轉向有正面的心念,在心智層次就出現清流。清淨的心智所流現的信息才能清淨和諧,位於下游的體力和身體,所展現的生命活力,才是健康快樂的行為。因此人世間任何措施,只要看它能否為人類注入心智清流,就能論斷其善惡是非。 
  百年時光雖然一閃而過,但是人生仍然會碰到許多不可預期的事情,您我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不是事先能充實準備齊全的。很多前人的經驗或書本裡學得到的東西,都只是些參考,很少能照樣套用。如果我們善用自己的心智潛能,又如何面對山重水複的生活際遇呢?因此凡事應以修心為要,及早在成長的教育中,琢磨出剔透明亮的心智能力,人生的路走起來,才有足夠的智慧,克服顛簸起伏。

十、莫到人間白走一回
  用心想想看,自己從出生到現在,在做什麼?在忙什麼?在追求什麼?得到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從潮來潮去的世代交替裡,我們領悟到什麼?是人生轉頭空的悽悵無奈心境?還是像我一樣,生死了然的歡喜心境?如果是前者,心靈不就陷入抑鬱的情緒,不能開朗、沒有光亮了嗎?您為什麼要起這樣的心?難道不能換一換?平日努力修持,讓自己了悟生死永續的意義,心中的感受不就光明自在多了嗎?每個起心動念,為什麼不選擇這樣呢? 
  不管我們願意承認與否,今生來到人間,就是來學習的歷程,生活的甘與苦都是珍貴的功課。既來之則學之,別讓自己來到人間卻白走一回,活到老學到老,盡其可能地學習。等到那一天,要打起經驗的包袱,回歸真空妙有的家鄉時,應該讓自己滿意一生的所學,完成心靈的預期成長,使生命綻放更自在的光輝。 

[全文完]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星客首頁】【連絡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