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地理方位與生死觀念初探

  吳永銘(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研究生)


[上一頁] 

參、人類生命的真相
  人類生命的真相分成︰人類生命的形式、人體能量中心、週身穴位感應等三部分來說明︰

一、人類生命的形式
  生命的形式有無窮多種,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控制人體生命現象的器官是大腦,而腦波是大腦思考的外在表現,腦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其傳遞粒子為光子,現代高能物理已證實正物質和反物質的結合可以形成無質量的光子,因此腦波所具有的波動及能量,只是其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腦波光子可拆解成物質和反物質兩部分︰腦波光子=負電子(物質)+正電子(反物質)。光子能量越高,代表正、負電子所具有的電荷數越高,負電子就是電子,是構成物質不可再分割的單位,而正電子是存在於非物質界,並帶正電,稱之為「和子」。和子代表腦波的精神成分,電子代表腦波的物質成分,和子在人體中即是道家所謂的「性靈」,佛家所謂的「阿賴耶識」,耶回二教所謂的「靈魂」,在動物中即是「生命」,在礦物、植物中即是「生機」(楊憲東,1996︰166-167)。
  生命是和子與物質界的電子結合後所產生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藉著肉體表現出來。陽的五度空間由電子組成而形成物質界,陰的五度空間由和子組成而形成靈界(精神界),陰、陽相合而成生命,此即所謂心物一元二用論,生命是心和物的合成型態,而心物二者的合成表現即為能量,就是人們所看到腦波的波動。和子所具有的靈識在西方醫學裡被稱為「潛意識」,潛意識所儲存的記憶,不僅可追溯到一個人的嬰兒期,且可回溯到前生,甚可找到數十世前的記憶(楊憲東,1996︰167-169)。
  生命有其變與不變的地方,生命中會改變的部分是肉體形象,生命中每一世所呈現的形象都不一樣,而且不一定以人的形式出現;生命中不變者即為和子(性靈、潛意識、靈魂),和子具有超級記憶體,它紀錄著千百世的經歷,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楊憲東,1996︰170)。
  楊憲東博士所撰「大破譯」(1996:132-180)一書中認為靈魂是以反物質的陰性能量型態存在,人類的肉體是以陽性物質的型態存在於物質性的空間,靈魂本質上是一種陰性物質的型態,當投胎時結合胎兒肉體存在物質性空間中,隨著肉體逐漸成長而接納許多的生活感受,靈魂以一種超越三度空間形式的記憶能量存在,僅因受制於三度空間的軀體無法超越時間空間的場域,但是單獨存在時卻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轉瞬間移動於三度以上的陰性時空。
  西藏度亡經(徐進夫譯,1983)的功用即在協助新亡者正確辨識接引的善神,隨著善神回歸極樂世界,避免誤認往日心性投射出的幻影淪落三惡道,順利度過重要的死後四十九天,其內涵的觀點即是認為人具有心靈與肉體兩套生命系統,肉體生命死亡心靈生命仍然存在。
  靈魂是主宰,生理是存在的陽性具體物質工具,心理是運轉的抽象形式,生理是靈魂此生藉以表現存在的外在具體陽性物質形式,心理則是靈魂藉著生理運作過程的抽象形式,靈魂則是整體運作的主宰,假設人類在地球的生命歷程就像駕駛一部汽車從大林到臺北,靈魂就像汽車的駕駛員,生理就像汽車,心理則是汽車行駛中的各種狀態,從大林到臺北就像是生命任務,因此,當汽車故障(生理現象停止)沒有到達目的地(沒有完成生命任務),無法繼續運轉行進(心理現象消失),駕駛者(靈魂)就會離開汽車(生理死亡)修理汽車(自我恢復治療)或請求協助(守護靈接引),另外再開一輛汽車(重新投胎)或轉搭其他交通工具(輪迴轉生),直到駕駛者(靈魂)到達臺北(完成生命任務),下車後(生理死亡),評估與計畫繼續下一段旅程(另外的生命型態與生命任務)。

二、人體能量中心
  古印度的神秘主義者,在觀察到人體內能量中心不停旋轉之後,覺得其能量的運行方式,就好像車輪在旋轉,故而稱之為「輪」,人體的氣輪或能量中心,主要有七個,另外還有許多較小或較次要的能量中心,包括雙手掌心,以及位於雙腳底下的足心。人體七個主要能量中心位於體內的脊柱前方,由上而下排列,每一個能量中心都與相對應的音階產生共鳴,也都跟某個顏色、器官與腺體有關(鄭澔陽譯,1998︰63-69),列表如表1︰人體七個主要能量中心特性表︰

表1︰人體七個主要能量中心特性表

名稱 位置 特性 器官腺體 音階 顏色
頂輪 頭頂 與上帝、大我、靈性、價值感相連 腦下垂體、松果腺 B
眉心輪 前額眉心 與理想、想像力有關 腦下垂體、視丘、眼睛、耳、鼻 A
喉輪 喉部 與溝通、表達有關 甲狀腺、嘴巴、喉嚨、支氣管、耳朵、鼻子 G
心輪 與移情作用、慈悲、愛、和諧有關 胸腺、心、肺、血液、循環系統 F
太陽神經叢 胸骨基部 對情緒、感情的感應力、自我心像、自我尊重 胰腺、肝、脾、胃、膽囊 E
臍輪 肚臍 與親密感、情感、食慾、免疫力、能量、意志力有關 腎上腺、腸 D
海底輪 脊椎底端 與地球上的生活與生存有關、再生、性徵、重生、安全、力量、安定感 生殖腺、膀胱、性器官 C

三、週身穴位感應
  中醫理論將人體氣血運行的脈絡分成十四經絡,針灸的操作方式更將全身的正穴確認為三百六十個,依照固定的角度、方向、深度用細針刺激相應的穴位有不同的醫療效果(森秀太郎,1998:65-66)。大陸學者李衛東所撰「人有兩套生命系統」一書中(1998:274-276)提出經絡精神生命(內在運行體系)的一部份,它是精神生命能量聚積的載體訊息傳導的系統,穴位是整個精神生命系統對外的感知器與接收器,具有極高的靈敏度,針灸是一種訊息傳導術,通過針灸手法將病情、病位等訊息與相應的穴位告知訊息傳導的經絡系統,傳導到精神生命,由精神生命調動肉體各種免疫機能對疾病做出具體的治療。
  大陸學者李衛東所撰「人有兩套生命系統」(1998:176-225)中認為人體生命系統除了物質方面,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血液循環系統之外,還有人類的意識、精神(心靈)部分,人的意識不僅是頭腦的思考作用,也涵蓋人的精神生命,從中醫學精氣神的論點、宗教的啟示以及科學的證據,提出精神生命可以決定支配肉體生命,精神生命也可以決定支配人類意識的觀點,意識與精神必須相互溝通協調才能讓人類表現出健康正常的行為,而且精神生命的健康先於肉體生命的健康。
  西方諺語說:「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心理諮商與精神治療的觀點也認為人的情緒起伏與身體狀況有密切的關係,人類必須維持平穩的愉悅情緒狀態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當人們長久處於緊張壓力大的情況時,常會罹患高血壓、心臟病、十二指腸潰瘍、胃病、內分泌失調等症狀,根絕病徵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生活作息以及飲食習慣,從事正當適量的休閒活動,學習放鬆肌肉與情緒的方法,維持輕鬆愉快的情緒狀態,讓心靈與肉體能平和地溝通,產生良好的協調互動。

肆、地球地殼與地表的結構
  地球地殼與地表的結構分成︰地球固體的構造、地球重力、岩石的磁性、地球磁場與時間變化、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地表物理化學環境等六個部分來說明︰

一、地球固體的構造
  地球的固體部分、海洋、大氣的構造並非均勻,固體部分是由地殼、地涵、地核三部分組成,大陸地區和海洋地區的地殼,不論厚度和組成都有顯著差異,大陸地區的地殼厚度各地不一,薄者只有20公里,厚者超過60公里,平均厚度約為35公里;海洋地區的地殼厚度變化較小,大部分地區都在5∼7公里之間。大陸地區的地殼由兩層組成,上層岩石密度較小,與花岡岩類似稱為花岡岩質層,富含石英、長石,以及少量的鐵鎂礦物;下層岩石密度較大,與玄武岩質類似稱為玄武岩質層,富含鐵鎂礦物而呈現深色。海洋地區的地殼則單由玄武岩質層組成,大部分地殼的最上部都為沈積物所覆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5︰4)。

二、地球重力
  地球是一南北略成扁平的橢圓體,地表的重力值隨緯度而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加速度與重力加速度方向相反,其大小與測點至自轉軸距離有關,造成與緯度有關的重力變化;標高較大的測點離地心較遠,所受重力較小,地表高出海平面的物質會產生額外的引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8A︰21-22)。

三、岩石的磁性
  以地球整體而言主要組成成分是鐵(約為35%),為導致地球平均密度高於地殼的主要原因,密度大的鐵沈降到地球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矽酸鹽類則浮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地涵和地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8B︰28-29),幾乎所有的岩石都含有或多或少像磁鐵礦(Fe3O4)或赤鐵礦(Fe2O3)之類的礦物微粒,使岩石具有磁性,通常岩石所含的磁性礦物成分都很低(約為0.1%∼10%)當一個均勻的火成岩體自高溫逐漸冷卻過程中,它的磁性首次在一過渡溫度中出現(稱為居里點,通常為400∼580℃),此時磁性方向與周遭磁場方向一致,若將周遭的磁場移去,它的磁性也隨之消失。若是讓岩石在磁場中繼續冷卻至溫度低於居里點以下數十度時,則其磁性逐漸穩定,再進一步的冷卻益增岩石殘磁的穩定性,外在磁場的變化對它幾乎全無影響,這種在高溫狀態下磁化而生的殘磁性稱為熱殘磁,岩石的熱殘磁通常相當穩定,自形成至今不會有太大變化,若再受到熱、應力或化學變質作用,則會有變化。當具有熱殘磁的磁性礦物顆粒隨著其他岩石碎屑一起沈積時,各顆粒的磁軸會順著當時地磁場的方向排列,而使沈積物具有殘磁姓稱為沈積殘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8A︰28-29)。

四、地球磁場與時間變化
  地球周圍的地磁場大致與一均勻磁化球體,或中心有一磁偶極的球體所產生的磁場相類似,磁偶極有兩個磁極及一個磁赤道,目前與實際地磁場最接近之偶極磁場的北極位於格陵蘭西北邊,與地理北極相距達1600公里,磁南北極的連線與地球自轉軸互相偏差約11°。地磁場隨時在變化,一般相信地磁場的長年變化起因於地球內部,由於變化甚速,液態的外地殼是長年變化的起源。地磁場的日變化主要起因為太陽的輻射作用,使高空電離層電流強度發生變化,導致感應磁場的變化。劇烈而不規則的地磁場變化稱為磁暴,磁暴是由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日變化與磁暴等地磁變化主要由太陽所引起,仍有一部份是由地球本身內部所產生,兩者大小比例約為2.4:1,起因於地球內部的磁場變化,是由於地球本身具有輕微導電性,當日變化或磁暴發生時,因電磁感應作用而在地球內部產生感應電流,此電流產生的磁場便成為地磁場變化的一部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8A︰26-28)。
  太陽表面射出帶電粒子,時而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造成各種地球物理現象,如磁暴、極光等。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上一些比較黑暗的區域,形狀不規則,因其溫度較周遭光球低,在明亮的光球襯托下看起來成為黑暗的斑點,太陽黑子的活動有週期性,平均約為11年,當黑子活動旺盛時,常伴隨著太陽閃焰出現,並放出帶電的粒子,若射到地球來時,就影響地球的磁場及電離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8B︰36)。
  所有天體均有熱能,因而會發出熱輻射,由天體表面以電磁波的形式,在太空中向四面八方傳遞,其中一小部分可到達地球,電磁波皆以光速傳遞,依其波長由短而長依次可分成電子波(1公里以上)、收音機波(1公尺至1公里間)、電視波(0.01公分至1公尺間)、紅外線(1微米至100微米之間)、可見光(0.1微米至1微米之間)、紫外線(一毫微米至0.1微米之間)、X光(一埃至1毫微米之間)、伽瑪射線(0.01埃至1埃之間)、宇宙射線(0.01埃以下)(微米=一百萬分之一公尺、埃=一百億分之一公尺)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編,1997︰138)。其光子能量則呈現反序,宇宙射線高達一千萬電子伏特,伽瑪射線達一萬五千至五百萬電子伏特,X光具有五千至一萬五千電子伏特,紫外線具有10至五千電子伏特,可見光具有8至40電子伏特,紅外線具有10至0.5電子伏特。幸好波長在伽瑪射線以下的電磁波大部分由地球大氣層所吸收,避免地面生物遭受傷害。

五、人與自然環境
  太陽系內對人影響最大的天體是太陽、地球和月球,太陽的輻射能量溫暖了地球,使地球上繁衍了萬物,日、月和地球運行產生春夏秋冬「四時」氣候,按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這種消長遞遷時時刻刻影響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長發育,不但對人體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一生的生命活動。中醫理論中將氣候歸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若六氣變化正常,人又能順應之,則兩者相宜人能健康,若不能順應四時六氣而與之相逆,就會罹患疾病。若四時不按順序程度變化,發生太過或不及的現象,六氣就會成為不利於人的「六淫」,六淫對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外界環境變化的因素直接作用於人體感受器官,引發體內平衡失調,而產生生理或病理的效應;二是六淫所導致的各種氣象因素的變化,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如有利於病媒滋長傳播,再作用於人體(吳邦惠等著,1998︰143-144)。

六、人與地表物理化學環境
  隨著人類體力、智力的提升,以及由之而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使人類一存的地表環境出現許多人工自然物,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帶來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尤其是近年來特別普遍的電磁污染,電氣化設施與設備到處普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運用電磁原理的設備,人類生存的空間中,充斥著各種波長的電磁波(吳邦惠等著,1998︰144-145)。瑞典大學研究報告指出︰「電腦終端機所發出的輻射波,會引起未出生胎兒染色體的改變,導致胎兒畸形、腫瘤甚至意外流產。」而生活中的輻射(即所謂的低頻電磁輻射),有的高達95%所使用的電源系統無法將大量的輻射倒流,日積月累健康會被輻射一點一滴的侵蝕殆盡。國內無線通訊市場大量開發,各公司為爭取最佳的通訊品質,將所屬的大哥大基地台四處林立,深入各處住宅區的大樓屋頂,同一地區的基地台可達四至五處,造成的電磁波污染,以及對附近磁場的干擾,無形中深度威脅附近住戶的健康。

[下一頁]

本文由原作者提供,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回『星站新視界』 ]    [ 回新客星站首頁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