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台灣如何擺脫漢代厚葬文化的歷史宿命

    楊國柱


超越死亡,打造不以死害生的殯葬文化,乃人類生死實踐中的重大課題

  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河南長沙馬王堆及廣州市出土漢代墓葬文物,不僅獲得史學界與文化界之高度重視,且吸引廣大民眾之參觀熱潮。然而,國人面對浩大複雜的墓壙與棺槨形制,豐厚的陪葬器物及利蒼夫人歷經兩千餘年之不敗身軀,除讚嘆與稱奇之外,更應該對於此墓葬文化的歷史背景與衍生問題有所認識與反省,否則,一旦萌生仿傚之心,蔚成厚葬風氣,致妨害活人之生存與發展,恐非舉辦該展覽之初衷。

  就歷史觀點而言,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經過文帝提倡安定百姓,長期休養生息,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國家財富大有增長,此種情況造就了武帝時統治階層生活日益奢糜無度的物質條件。於是,他們生前窮奢極欲,夢想死後也要榮華富貴。復以武帝採納儒者董仲舒之建議,重新解釋儒家經典,講究陰陽災異和符瑞之說,神學思想乃因而盛行,人們往往把升官發財,消弭災禍,寄予死者之魂靈,所以,為撫慰亡靈而進行厚葬。

  漢代的厚葬之風是由上而下颳起的。皇帝即位一年後,便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積土如山,以光武原陵為例,高六丈六尺,方圓三百二十三步,面積約合千餘坪,較諸當下都市活人擠居公寓,每人平均不過使用三、四坪土地(或臺灣法律規定每墓面積不得超過四?八坪),實乃嚴重浪費土地資源。至於陵園的各種建築設施,與生前享用的宮闕一樣,應有盡有。隨葬物品更是奢縱無度,不僅多藏金銀財寶,而且還有奇珍異獸。皇帝既然如此,下面的王侯勳戚、貴族官僚等,便紛紛僭越違制,大肆鋪張,這也就是馬王堆出土利蒼侯等人墳墓之所以能夠厚葬的道理。

  物質上厚葬風氣的盛行,影響所及,治喪禮儀越來越隆重熱鬧,華而取寵。凡喪,俗尚客多,賓客越多越為榮耀,對於如此眾多之客人,喪家需以酒肉款待,甚至還要備音樂歌舞,毫無哀痛之情。另一方面,厚葬之結果,治喪費用越來越大,因此,斂財性質之賻贈(類似今之奠儀)也就無可避免地跟著流行。不但小官對大官,屬員對上司等有政治關係者,賻贈不可少;就連地方鄉紳豪強、宗族頭人等死後,百姓也要遭殃,無論貧富,皆須送賻。賻贈之氾濫,製造攀附謀私之機會,也給厚葬提供了資金來源,人們把收受的賻贈,在治喪時大肆鋪張,這般惡性循環,嚴重毒化社會道德風尚,且弄得民不聊生。

  隨著儒家得勢,三年喪逐漸獲得推行,結果,國政民事經常因官吏服喪而荒廢;經濟產業因百姓服喪而凋敝;而居喪期間之種種嚴格禁忌,例如禁食酒肉,不與妻妾同居等,嚴重損害居喪者之健康,甚至人口愈趨減少,國家面臨滅種危機。

  看看漢朝,想想今天的臺灣,歷史似乎不斷地在重演著。君不見時下人們面對親人去世,往往極度的哀痛傷心,甚至守住靈柩,遲遲不讓死者安葬,衍生公共衛生問題。而為表達孝道或彰顯家勢而替已逝親人建造華麗大墳者,亦不在少數,如此,不但浪費太多珍貴之土地資源,且有違「萬靈平等」之精神,對於小戶人家而言,難免招致「生前擠公寓,死後平躺華屋敞地」之譏。

  此外,我們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佔用巷道,任意搭棚停靈,製造太多噪音與交通混亂,以致影響居住品質;我們為滿足虛榮或攀附謀私,而濫發訃文,使社會陷入道德敗壞的惡性循環中;我們為追求風水,聽從地理師之言,而到合法墓地以外地區從事濫葬(例如最近台北縣政府拆除位於觀音山之華富山等多處違章納骨塔),致危害土地利用秩序與都市發展。

  凡此種種問題,均是生活於自稱文明社會的我們所必須正視。如何超越死亡,努力擺脫歷史宿命,重新打造不以死害生的殯葬文化,乃人類長期生死實踐中的重大課題,甫進入公元兩千年,為謀求人類之永續生存與發展,面對撼動人心之漢代厚葬文化,我們當作如斯觀想與自省。

楊國柱 TEL:29680101*11、0937460790
中華民國殯葬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南華大學殯葬管理班講師

本文由原作者同意刊載,若需轉載,請向原作者洽詢。


[ 回『星站新視界』 ]    [ 回新客星站首頁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