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心理學研究的策略思考

(鈕則誠:中華超心理學研究會理事、南華管理學院教務長)

一、學術研究的策略思考
 中華超心理學研究會改組至今滿一年,筆者忝為本會理事一員,值此年會之際撰文略陳研究心得,以期就教會員同好,並互相切磋。

 筆者大學時代主修哲學,輔修生物學,其後教學及研究方向主要為科學哲學。七年前於管理學院服務因工作需要,又在職進修企業管理,主修科技管理。回想起過去二十五年治學之道,可謂好讀書不求甚解,卻無意間涉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三大領域,只得以「科際整合」自我期許。瞻前顧後,對未來二十五年學術生涯,筆者是從「策略思考」的立場來落實,而筆者也希望如此思考模式可用於超心理學研究。

 簡言之,策略思考即是遠見考量,這種思考模式原使用於事業經營,企業主或經理人在面對事業或部門成長發展時,應以永續經營為依歸,從事組織的內部與外部分析。內部分析包括找出組織的強勢與弱勢之處,外部分析包括發掘環境的機會與威脅所在。將此分析對照於組織遠景構想,便知眼前該當如何著力。把這套思維用在學術研究上,研究者一方面需考量本身學科發展的前瞻性,一方面也需顧及當下所面臨的學科共同體之內部與外部狀況,研究工作則於其間無所偏廢。

 以筆者所從事的生死學為例,筆者首先策略性地思索此一新興學科十年後的可能形態,再反思自身及所處研究場域的內外部條件,進而決定研究主題和方向。學術研究的策略思考因此可分為研究者自身與學科共同體兩個層面進行。

二、超心理學的學術研究
 超心理學是一門學科,有一群研究者,也有同好組織而成的研究團體。依前述策略思考看,個別研究者要考量的是本身研究方向與研究團體的互動及配合,而研究團體則要考量團體本身與整個學術共同體的互動及配合。由於筆者並非超心理學者,但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學術興趣,因而在此嘗試對超心理學研究的策略思考略申己見。以下筆者首先對超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就個人了解稍加闡述。

 依國內資深超心理學者呂應鐘教授之分析,超心理學與靈學、心靈學、心靈科學等學科的意義相通,並可與大陸盛行的人體科學互相參照,但若要避免予世人怪力亂神之感,宜以科學精神落實研究。為何要有此強調?實因超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常超過人類經驗所能把握,例如靈魂研究或特異功能等。問題是一般所謂「經驗」指的是人類感官所能察覺的事物,偏偏超心理學研究的卻是經驗之外的對象,並且還希望從科學的角度契入。

 眾所週知,科學所研究的乃是經驗世界以內的事物,若以科學角度來探索超心理事物,則於學理上有兩種可能:超心理事物落入經驗範疇內,或現有科學知識不足以因應超心理學探究。筆者認為這兩種可能正是超心理學研究策略思考的基本出發點。根據今年二月報載,李總統寄望通過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以了解民眾思維的改變,從而提供心靈改革應走的方向。在這之前兩個月,呂教授即為文指出心靈改革應從建立民眾對心靈科學的認知做起。從以上的見解可以看出超心理學研究的大致趨勢。

三、科學論述的可能與限制
 李總統所寄望的認知科學及神經科學是十足的經驗科學,用以探索心之所嚮是否恰當仍有待商榷。至於呂教授倡議以科學方法研究心靈科學,事實上正是大陸人體科學研究的主要進路。筆者不反對用現代科學技術趨近心靈活動或超自然事物的真相,但有意在此就本身所學揭示科學論述的可能與限制。筆者的專業興趣為科學哲學,科學哲學屬科學學的一環,而科學學則是以「科學」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其主要關懷乃是科學的歷史、社會以及哲學面相。

 從科學學觀點看,以自然科學為主的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確是一種成功的知識典型,但這並不表示它就代表一切人類知識。當今有不少人,包括學者和社會大眾,堅持科學立場,甚至將科學和知識劃上等號。這種偏見常有意無意地把某些人類文明的積累排除在知識體系之外,例如外方醫療。當然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並非如此極端,但是科學共同體之中仍有許多排斥「不科學」知識的聲音。由於科學共同體成員的同質性高,加上它被視為一種社會清議,以致形成主流的「學者專家之見」,對人們的價值判斷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筆者認為,在今日後現代社會中,主流論述應該被質疑,而非主流價值需要被提出來討論。超心理學在時下科技掛帥的氛圍中不被主流論述所接納,並不意味學科的失敗。其實超心理學界在此更有必要從事策略思考,以釐定本身未來的方向。

四、超心理學研究的策略思考
 超心理學的研究方向究竟要不要向科學靠攏?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要或不要,而是必須深究:如果要,要向那一種科學靠攏?如果不要,則如何自處?筆者的建議是超心理學不必自外於科學,但應分辨在那一種科學領域中較能立足。依照自身的遠景期望來規劃未來走向,這就是策略思考。超心理學的發展最好的參考範本即是心理學。

 心理學原屬哲學的分支,研究心靈世界與意識狀態,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乃形成實驗室中的「科學心理學」。二十世紀後因「意識」不易進行實證經驗研究,便轉而研究「行為」;六○年代後因「行為」的偏狹,又主張研究「認知」,但終不脫自然科學路數。與此主流方向同步發展的尚有非主流的心理分析、人本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流派,後來演成頗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原本非主流的應用路線,在主流學界的忽略下,竟然走出自己的道路來,其道理頗值探討。

 以心理學發展為借鏡,超心理學的策略方向應該大幅向人文社會科學靠攏,走應用的路線。超心理學研究今後不妨自我分工為純粹與應用兩方面,二者均有其理論基礎,但純粹超心理學可以向自然科學求緣,以經驗科學驗證超心理事物,或許有一天會在科學研究中大放異彩。此外應用超心理學似不必太在意驗證的有效性,而應盡量與現有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合流,例如文史哲、政經社,甚至應用心理學。如果超心理學能夠像應用心理學那般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與重視,則未來發展將是無可限量的。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


[ 回精選文集目錄 ]  [ 回中華超心理學研究會中文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