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又是人間走一回
  --生命的起承轉合

  陳國鎮(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一、認識生命的多重結構] [二、生命都在追求靈性的成長] 
[三、人生就是學習的歷程] [四、睡覺的信息觀] [五、生死的信息觀] 
[六、養生保健是為了維繫學程] [七、世代交替是學習的接力] 
[八、珍惜群體的生命] [九、凡事應以修心為要] [十、莫到人間白走一回]

[上一頁]  

四、睡覺的信息觀
  許多生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到夜晚就進入睡覺的休息狀態。科學家到現在還不能解釋,許多生物為什麼要睡覺,卻知道不睡覺會影響生物的生理和心理,嚴重的還會危及生物的生存。 雖然大家都認為,睡覺可以讓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消除疲勞,也能補充營養,恢復損耗的體力。但是多年來,我總覺得這樣的解釋頗為牽強 ,很難令人信服。 
  首先,白天佔一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這段時間人身都以較高的生理代謝機能在活動,所產生的廢物屯積在身體內,卻要以三分之一的睡覺時間,在較低的代謝機能下予以清除,達到消除疲勞的效率,這是多麼不合理!所以說睡覺是在排除體內的廢物,消除一天的疲勞,這樣的講法與睡覺的實際生理機轉,可能有相當大的差距。 
  其次,談到睡覺是在補充營養恢復體力,這樣的說法也有些問題。我們白天要吃兩餐,營養物質隨時都在補充全身各處的需要。甚至於整天吃,營養充足無缺,也不能取代睡覺。每天疲倦時還是要好好睡一覺,才會覺得舒服。當一個人又餓又睏時,很多時候他會選擇先睡一覺再吃東西。這表示此時的身心,感覺到睡覺比吃東西還重要,睡覺的需求不能用飲食取代。所以說睡覺是為了補足身體所損耗的物質,用這樣說法來理解睡覺的功能,也不盡合理。 
  如此說來,以物質和能量兩個層次,想解釋睡覺的必要性,似乎都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我試著用信息的層次,來詮釋睡覺的可能機轉。十餘年來,從學理和臨床實驗裡,我發現人身體內的生理和心理的信息布局,每天都有一治一亂的循環。 
  早晨起來時,體內的信息排列整齊,所以神清氣爽。可是到了夜晚,體內的信息布局就很混亂,於是身心昏昧疲憊。如果能好好睡一覺,第二天醒來,亂掉的信息又恢復整齊的局面,精神也跟著回復了。為什麼能這樣呢?睡覺時到底做了什麼?居然能讓信息的布局撥亂返治! 
  十餘年前我突然明白入睡時,心智會稍微離開身體一點,不再完全受制於身體的物質牽絆,所以它能恢復一部分靈活的本能。這樣的心靈本能,就可以在短短的睡覺八小時裡,將自己身心內部混亂的信息,整理成井然有序的局面。 
  在整理中,心智能從事理獲得領悟,跟著這些領悟,靈性也逐漸成長。每個人每一天,無論我們知道與否,在意識或潛意識裡,都在處理信息。所有生物的睡覺,都在消化當天所得到的經驗,整理弄亂的身心信息。在學習之間紊亂的信息必須每天整理,讓身心經常恢復秩序,我們才能應付第二天的學習。經常失眠的人,會導致身心的信息長年無法恢復秩序,每天的生活就過得糊里糊塗,人生的學習成效也比較低。 
  深入來看,五臟六腑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混亂的信息始終沒有恢復條理,生理的功能就會加速減退。長期失眠的人,總是比別人老化得快,應該是這樣的道理。許多好睡又睡足的人,時光雖然一樣飛過,別人老了,他們卻還是青春如昔、活力依舊。我想並不是他們的飲食特別優渥,而是他們的身心信息能夠常保整齊不亂,所以比較能延續青春和活力。

五、生死的信息觀
  人生百歲從嬰兒到少年,由少年到成長,以至老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學習。我們每天雖然都能消化一些經驗,但是無法將過往與今來的經驗,做整體消化。於是一生的所學,會累積很多的經歷資料。 
  每個心智都有它的承受度,當經歷的資料累積夠多時,就要騰出一段長時間來,做一次全面的整理,才能夠減輕心智所承受的壓力,再接受新的經歷。這時候,經常也是身體的使用年限到期了,許多生理都功能不彰,再也無法承受繁重的學習,在學習中所蒐集的資料,常會失真或缺漏,有時候甚至會損壞前面資料的完整性。因此在適當的時機,心智就離身體而去,不再依託它,這種轉變就被人稱為死亡。 
  人在臨走時,心智會將過去暫存在身體內的資料,全數下載帶走,以備回歸純心智狀態時,能做一生的總整理。所以佛教的經典所說的臨終現象,人在彌留時,自己一生所有的經歷,都會在眼前重演一遍。實際上,大概就是為了帶走一輩子經歷所得的資料,在做下載程序的現象。 
  回去以後,心智也許要用百年或千年的時間,才能將這些資料消化殆盡。消化以後,心智還覺得需要進一步成長時,則從有緣的父母親再獲得身體,重入世間過一生的生活,再來學習歷練,學到另外的經驗,使靈性得到另一層面的成長。 
  生與死不是一切的有與無,而是物質世界的入與出,進入物質世界就擁有身體,出去了就消失。有身之年,只是整個生命循環的片段,而不是全部。生固然令人歡喜,死也該令人無忌,生在世間要學習,死後還是要繼續整理生前所得的資料,也要從中學習到心靈的成長。在生命的循環裡,陰陽兩界隨時都在學習,這是所有生物不斷在追求自我靈性的提升,所顯現出來的自然現象。

六、養生保健是為了維繫學程
  從生命的學習角度來看,一生最重要的是完成學習的歷程,讓靈性獲得成長,才不枉過此生。每個人一路走來,如果不能讓靈性得到成長,兩手空空而歸,何其浪費生命也? 
  如前所述,生命體是由物質、能量、信息和心智四個層次,重重交織構成的實體,任何一個層次缺損,都會造成整體功能的障礙。不健全的生命體,無法有效學習事物,會影響心智成長的效率。所以養生保健的真正目的,是在維護學習的過程,保障其過程的完整和效率,而不是在追求長生不老。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養生保健方法,太集中在物質和能量的層次,以美食養生,借醫藥袪病保健,卻忘記生命體還有其他層次的需求。結果物質生活雖然富足,可是惱人的疾病依舊糾纏不去,很難減少。 
  以物質和能量而論,現代人的生活所得,已經遠超過需要。此時應該著重的是信息和心智的生活,才能讓生命體的這兩個層次跟著成長,生命的追求才不至於捨本逐末。但是現在的人好像不知道要這樣,物質越文明,文明病卻越嚴重,人生的學習目的也越模糊。 
  信息的養生保健是什麼?它的內容非常豐富,無法說得完,信息無所不在,瀰漫滲透在宇宙萬象裡,形成無量無邊大小不等的信息環境。我們生活在其中,隨時隨地都和它交換著各種的信息,這些信息也是生命體的滋養。所以維持良好的信息環境,循著自然的信息規律而生活,就是信息的養生保健。 
  每天日夜的作息正常、飲食有節度、心思光明正大、待人慈悲體恤、經常保持安寧的身心等等,都屬於信息的養生保健,也就是都有調理身心信息的作用,直接影響健康的效益。 
  信息受心智的指揮節制,因此討論信息的養生保健,不能置心智的保健於不顧。心智是生命的主體,各種身心功能的中樞。中國人談養生之道,總是要性命雙修,所謂「修性」者,所指的就是心智的保養。心智的健康,要從修心之道下功夫。能讓心智健全,就像能讓河流的源頭清淨無染,下游的河水自然清澈沁人。信息發自心智,是心智的下游流水,所以真正的信息保健之本,就是心智的淨化。

七、世代交替是學習的接力
  父母傳兒女、兒女傳子孫,一代接一代在維繫什麼?我們只知道生命有傳宗接代的任務,卻不曉得傳宗接代又是為了什麼。從生命的學習觀而言,傳宗接代正是在維繫生命的學習絲帶,不可令它斷絕,唯有如此才能讓還想要來世間求學的人,能有通道可以來。 
  過去的時代要維繫這樣的學習傳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人都是母親十月懷胎,孕育而成的胎兒,經過許多天災人禍的艱辛歷程,才幸運地存身在人世間。這段歲月裡,沒有父母無比的愛心呵護,我們無法長大成人。父母雖然可以分享兒女成長的喜悅,所付出愛心、焦急和驚嚇,卻無可計量。這樣的傳承,每一代都得全力以赴去維繫,才不至於斷絕。 
  如今我們能存身於人世間時,對於養育我們成長有恩的人,又怎能不感激在心、知恩圖報呢?不是他們無私的付出,如何換來今生有我?我想要來世間學習的願望,又何以能實現?我們有今生,一路走下去,無論有風雨還是有陽光,都將學到很多功課,裨益我們的心靈成長,這樣的恩賜,教人如何能不衷心感念? 
  今生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應該氣餒或自毀前程,這不僅對不起帶大我們的恩人,也否定了當初自己要來世間的意願。這樣的自我矛盾,在自己的心智裡,會造成莫大的學習障礙,生生世世困擾自己,也困擾著別人,難以自拔,其情形佛經稱它為墮入金剛地獄。 
  從積極面來看,每一個人都是人身難得,應該善自珍重,注意身心的保健,維護自身的學習歷程,不要莽撞歷險,中斷學習的歷程。同時也應該推己及人,尊重別人的生命,不要傷害他人的學習權利,彼此將心比心,共同在人世間完成學習的歷程。能如此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意義,人世間不僅可以減少許多暴戾之氣,還能營造出普遍而祥和的同理心。 
  父母年老即將賦歸時,做為兒女的晚輩,要懂得「您迎接我來,我歡送您回」的相續之道,讓父母能帶走一生完整而豐富的經歷資料,那才是最好的叩謝報恩。怎麼做才能讓父母帶走完整而豐富的資料? 
  首先要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常保其身體健康。其次是多陪他們聊天,在言談間,跟他們一起回顧人生的經歷。親子彼此注入心靈的領悟,從交心的探討中,獲得彼此的智慧成長,使父母能安於此生的一切際遇,覺悟生命的價值,流露出解脫自在的心光。 
  上了年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常會述說年輕時候的種種經歷,而且一再重複。作為兒女的年輕人,總是嫌老人家嘮叨,親子之間有時候竟鬧成水火不容。每一個人都會老,也都喜歡談論當年英勇和得意的事跡。從生命的學習觀來看,每個老人這樣的行為轉變,正是在生前就開始整理資料的現象。 
人生經歷資料的總整理,不全然是身後的事,我們每天都在整理。到了老年,在學習和吸收新經驗的能力減弱時,心智自然轉向,以反芻消化既有的資料為主。所以這個階段的人,一定會叨念著往事,在不斷的叨念中,他們可以慢慢領會,一生經歷的生命意義,這是極其自然的人生過程。 
  可是有多少人能體諒呢?我們總是嫌惡嘮叨,卻不知到這正是總結經驗的開始和必經之路。如果我們能明白這樣的意義,多陪父母談天說地,在歡送他們賦歸時,我們不僅做了應盡的相續之道,也能從父母的人生反省裡,得到他們無價的人生經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豈是虛言? 
  我們面對兒女時,也應該本著父母曾經給過我們的慈愛,細心呵護自己的孩子,教養他們長大成人,讓他們能夠健全地生活在人世間,學到各種經驗。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義務,也是讓生命的學習傳承,能夠永續不斷的責任。所以說父母親慈愛、子女孝順,乃是天經地義的親子傳承關係,何以現代的世人,竟然那麼人都在互相推諉?這不是在自絕後路嗎?

[下一頁]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星客首頁】【連絡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