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阿含經》中的上古地球與原始部落形成

  呂應鐘教授

台灣飛碟研究教父

[上一頁:二、地球形成與自然氣候] [回目錄]

三、地球人由來
  《世紀經》最後一品曰《最勝品》,又稱《天地成品》,其科學紀錄多得不勝枚舉,更精彩的是描述地球人的由來,此和基督神學的創造論、達爾文的演化論都不同。佛陀首先說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狀況:

  「諸比丘,世間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身心歡愉,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樂而往。」

  接著說明地球形成之後,空無一物,光音天人開始下凡到地球的狀況:

  「諸比丘,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復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訶波帝。」

  娑訶波帝即為「世界主」,意為地球第一人,爾後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

  「爾時,復有諸餘眾生,福壽盡者,從光音天,捨身命已,安於此生,身形端正,喜悅住持,以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即於其間,長久住持。」

  起初這些最早期的地球人「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不須吃食,不過地球上長出「地肥」,從此改變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

  「當然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復於後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鑽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
  「爾時眾生其中忽有性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試復嘗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
  「時彼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齊一節,沾取地味,吮而嘗之,嘗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貪者,次以手抄,漸漸手掬,後遂多掬,恣意食之。」
  「時彼眾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時,復有無量其餘諸人,見彼眾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學,競取而食。」
  「諸比丘,彼諸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澀惡,皮膚變厚,顏色暗濁,形貌致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

  以上引述描寫地球形成之初,尚無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從光音天下來的,當時他們有神通,可是當吃了地上的物質之後,便整個改變,神通消失,變成難看的原始地球人。因此我們應該相信,在上古時代,先民們應具有與神溝通的能力,後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漸漸消失,成為不能飛騰虛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後,也就是《世紀經》最後,佛陀用很大篇幅細說地球人演化的經過,以及後世後代的族譜,可以說,這一部分正是詳實的上古地球史,足可彌補信史之前的不足:

  「諸比丘,劫初眾生,食地味時,多所資益,久住於世。而彼諸人,若多食者,顏色即劣;若少食者,光明便勝。......地味便沒,續生地皮,色味具足......彼諸眾生,皆共聚集......食於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麤,少食形勝......地皮復沒,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之汁流,猶如淳蜜......林蔓已沒,有粳米出,不耕不種,自然而生,無芒無檜,米粒清淨,香味具足。」

  以上詳述地球表面的變化,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地球人知「愛欲」,這種與西方《聖經》中描述亞當、夏娃吃了蘋果之後,知男女之別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彼時眾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濃血泉脈流皮,及男女根相貌彰顯,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數相視瞻,既數相看,遂生愛欲,以愛欲故,便於屏處,行非梵行不淨欲法。」

  這一段很詳細的點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後的差異。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從光音天來的生命,可以飛翔在地球上空,那是上古人類仍具有超能力的時代,而且生命的頻率仍較高。之後地球人隨年代隨飲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後,進入了有男女之別的時代,身體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
  此種退化可以視為墮落,西方宗教上也談到上古人類的墮落,而今《佛經》也提了這一點:

  「時彼眾生,即生慚愧,墮在不善諸惡法中。」
  「有餘眾生,福命業盡,從光音天,捨身來下,於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緣,世人漸多,非法漸增。」

  這時地球人愈來愈多,以前先民不用耕種即可食用粳米,現在必須耕種,才有得吃。

[下一頁:四、上古地球人生活百態] [回目錄]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相關連結※
◎ 呂應鐘〈佛經中的風水術《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
◎ 呂應鐘〈佛經中的風水術:<梵天擇地法>
◎【呂應鐘出版著作
◎【台灣飛碟研究教父
◎【宗教新詮釋

本網站由「新客星站」 維護與管理
若有網頁瀏覽問題,請洽「新客星站規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