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介紹

 科幻文學概論

回新客星站首頁
 
       
 


本書簡介
目錄

楊振寧談
李約瑟談
序一
序二
前言一
前言二

書摘一
書摘二
書摘三
書摘四

相關連結:
科幻時空
科幻薪傳

科幻文學概論 呂應鐘、吳岩 著

 

    憧憬預測未來的文藝

◎ 郭建中

  美國科幻小說界泰斗艾西莫夫認為,今天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正是一些優秀科幻藝術家曾經描繪過的世界。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使諸如火箭飛船的星際探險、宇宙空間站的建立使用、原子巨人威力的釋放、電子世界的活躍、仿生學的應用、智能機器人的合作、試管嬰兒的誕生、冷凍病人的妙手回生……等昔日的神奇幻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一些優秀科幻小說家預示了科技發展的大致趨向。例如發明潛水艇的西蒙萊克、發明直升飛機的加爾畢等都承認自己受到英國科幻大師凡爾納作品的啟發。又如美國作家斯密特在1940年發表的科學幻想小說《灰色的攝影師》中,想像兩個銀河相碰會產生放射源,而這種效應的實際科學發現則在15年以後。
  1964年,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克拉克發表《太陽帆船》後,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對該小說中描述的「太陽風」著手進行研究,在宇宙航行的太空實驗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另有一些作家在小說中描述過的神奇事物,今天仍是人類的「待解之謎」,如早在200年前,英國作家史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就寫到了飛碟的故事;法國作家伏爾泰在他的《米克羅梅加斯》中描繪了「天外來客」。
  後來,外星人一直是現代科幻小說和影視片的主角。自本世紀60年代始,美蘇等國才掀起一股探索外星文明的熱潮,使其成為世界科普雜誌最熱門的話題。1979年,4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把UFO作為世界性課題進行研究的提案,一些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各發達國家都有一批訓練有素、博學多才的專家在開展人體科學的研究同時,還致力於宇宙智能生物是否在以及地球人成為宇宙公民的可能性的研究。
  今天,生態危機、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能源枯竭、核戰爭等正威脅著全人類。地球的未來並不樂觀。科幻文藝在這方面提出了最具震撼力的警告,也預示了地球人在心理、道德、社會、經濟上將遇到的挑戰,幻想著地球結束自身作用之前星際文明社會建立的前景。
  科幻文藝雖然並不承擔普及科學的任務,但是國外一些社會學和未來學學者卻指出,科幻大師的優秀作品具有預測未來的傾向,因而在思想認識上有其價值。世界科幻大師中許多人就是著名科學家,如美國的艾西莫夫是化學博士、英國的克拉克當過宇宙航行員,專攻大學物理和數學等等。他們具有非凡的想像力和淵博的科學知識,以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假設為基礎,敏銳地對未來新發現進行了科學推理;同時也重新剖析和審視了「地球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現實地位,用科幻文藝這把「奇異的鐵鎚」,「鎚煉出人類所希望的生活」(美國科幻作家布雷伯瑞語)。
  18世紀後半葉,歐洲的工業革命孕育了法國凡爾納和英國威爾斯兩位科幻小說家的先驅。隨之出現一批科幻影片。後來20世紀工業革命的重點移向新大陸,科技先進的美國自然地成了世界科幻文藝的中心。
  世界科幻小說經歷了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以科幻雜誌和短篇小說為主的「黃金時期」和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在形式、風格、主題等方面不斷開拓和發展的「後黃金時期」(又稱「現代時期」,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稱「現代科幻小說」)。到6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場對傳統科幻小說的革命,進人了「新浪潮時期」。
  新浪潮派科幻作家把一切問題在本質上都看作是精神問題和社會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精神和社會結構的急劇改革。在他們的作品中,社會和自然都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壓力,而人只是在與社會和自然的衝突中的犧牲品。同時,他們認為,傳統科幻小說不論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已進入了死胡同,唯有革命性的變革才能使科幻小說擺脫困境。
  因此,新浪潮派科幻作家在敘述方法、作品的語言、結構和風格等多方面進行了種種實驗。這個新浪潮運動由英國科幻作家邁克爾穆爾科克發動(代表作有《最後的節日》《注意那人》)。其他代表作家有英國的巴拉德,美國的迪斯克和迪克等。應該指出的是,新浪潮對主流文學的影響要早得多。但科幻小說領域中的新浪潮運動,像其突然發生一樣,至70年代中期突然銷聲匿跡了。
  評論家認為,新浪潮派科幻作家的作品是「內向」的,充滿了悲觀和傷感。目前,新浪潮科幻小說已融入傳統科幻小說之中。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科幻小說領域中又興起了一個新的流派,有人稱之為「激進科技派」。這一流派實質上是對新浪潮派的反動。他們力主繼承40年代和50年代艾西莫夫和海萊恩「科技科幻小說」的傳統,但注入了一種激進的意識、這一派的理論家是布魯斯•斯特林。他批評70年代新浪潮科幻小說已陷入了公式化的泥潭,內容無非是銀河帝國、超光速星際旅行等濫調翻新而已;其作品,描寫的社會制度,亦無非是美國60年代中期市郊中產階級生活的翻版。
  在藝術上,新浪潮作家雖然刻意在風格和人物塑造上創新以向主流文學靠攏;但忽視了計算機、信息理論和生物技術工程等科技領域中所產生的革命性的進展。「激進科技派」的代表作家是吉布森,其代表作《空想精神病患者》發表後一舉成名,獲美國「星雲獎」和國際「雨果獎」。但80年代中期後,激進科技派運動也開始衰落,並像新浪潮運動一樣,其作品逐漸與傳統科幻小說相溶合。不論是新浪潮派還是激進科技派,都給科幻小說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80年代中期之後,世界科幻小說獲得迅猛發展,成了一種婦孺皆知的文學式樣,並且大家輩出。在科技發達國家,當代科幻小說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已越來越接近主流文學,不僅深刻地挖掘人生哲理,也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和作品的風格及結構。不少主流文學作家採用科幻小說的主題和手法寫作獲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主流文學評論家認為他們所寫的不是科幻小說反而是主流小說,但是科幻小說評論家則認為是仍舊是地地道道的科幻小說。有時連作家本人,如馮內果,起初也不願意承認自已是科幻作家,但後來對此也不以為然了。
  可見,科幻小說融入主流小說是一個趨勢,而憧憬預測未來似乎是此類小說的偉大使命。

(郭建中先生/浙江杭州大學外語系教授,致力科幻文學研究多年,為中國少數科幻評論家之一。)

回本書簡介

本網站由「新客星站」 維護與管理
 

   

 

 

回新客星站首頁